前几天春游,被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暖”到了:一家四口在郊外游玩,奶奶和妈妈带着两个男孩,哥哥得到奶奶编织的柳条头圈后,弟弟哭闹也要,哥哥安慰了弟弟,别着急,等会奶奶会给你编一个更漂亮的,接着就跑去告诉奶奶弟弟也想要,让奶奶多摘些柳条。当妈妈编柳条时不小心扫到哥哥眼睛,哥哥强忍疼痛,让妈妈继续为弟弟编头圈。最后,妈妈让哥哥回家写一篇春游的作文,哥哥也爽快答应。
短短几分钟,这个男孩始终面带微笑,情绪稳定,体现了三种能力:一是安慰弟弟,让奶奶解决矛盾。二是被柳条误打,不夸大事态,让妈妈继续为弟弟编柳条。三是玩耍中正在兴头,妈妈提到作业任务,能愉快答应。
在很多人看来,大多数普通孩子都能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懂事,听话”,然而,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这些能力却显得尤为稀缺。多动症儿童往往缺乏同理心,难以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更不会处理突发情况,情绪管理能力也较弱,常常会给人造成“不讲理”印象,也容易被小伙伴孤立。
如何培养多动症孩子的稳定情绪以及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
首先是培养情绪稳定能力。当弟弟哭闹时,他准确识别到”弟弟需要帮助”,而不是陷入”担心被抢夺”的焦虑。多动症孩子却常常难以准确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导致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要教会孩子把抽象的各种情绪词汇具象化,如开心、难过、生气、害怕等,让孩子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情绪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很生气呀?”。经常有家长说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根本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考试没及格,是难过,需要总结失利原因,不是愤怒撕毁试卷,但孩子不会表达难过,那就可能表达愤怒。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场景教育,如超市排队,看到有的孩子不耐烦,等不及妈妈付款就想先吃糖,可以引导孩子分析”他现在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让孩子观察他人的情绪表情,并尝试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时,暂停画面,问孩子:“这个小动物现在是什么心情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次是突发状况的情绪调节能力。当妈妈不小心用柳条扫到哥哥的眼睛时,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选择了理解和包容。这个男孩用”不要紧”化解了可能升级的混乱场景,展现了出色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冷静的态度,正是多动症孩子需要学习的。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小游戏,如“如果…那么…”的情景设定,训练孩子面对意外时的应变能力。同时,教会孩子深呼吸放松技巧,帮助他们在紧张或焦虑时迅速平静下来。
最后一点就是情绪衔接能力。春游结束时,妈妈提醒哥哥晚上要写一篇作文,他的爽快答应,展现了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责任感。对于多动症孩子,找到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家有A娃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不说学习一切都OK,只要一提写作业就炸毛,可是也不能任其玩耍不学习吧?这就是情绪衔接能力差,多动症儿童执行功能受损,常对突发任务产生抗拒。家长可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确保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同时也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多动症孩子的情绪修炼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需要家长以柳枝般的柔韧耐心,在日常点滴中持续编织爱的教育。当我们在冲突中示范包容,在意外中传递从容,在任务中注入趣味,终将见证这些特别的孩子,也能绽放出温暖世界的稳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