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了《花钟》一课。梳理一下:
一、导入
《花钟》是第四单元第一课,首先从单元导读页来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个清晰的认知。
1.读单元导语,你知道这个单元围绕什么主题展开?
生答观察、发现。
那从单元导语中,你知道有哪些观察方法呢?
生答五感法,看、听。
还有哪些感官?
尝、摸、闻
了解单元学习目标,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我们简称为段意。(板书:段意)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走进13课《花钟》,读。
2.钟表,我们都不陌生。那什么是花钟呢?自由读课文,勾画文中的关键句。
在这个环节中,本以为找关键句比较简单,结果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关键句,一大段一大段的勾画出来。我一边巡视,一边提醒:关键句往往具有一定的概括作用,如果很大一段话,你关键句就勾了一大段,那可能有问题。
在这样的提示下,孩子们基本上正确勾画出了关键句。
3.一一出示关键句。读,发现每一段都有两到三句关键句,那哪一句更能概括段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请你看第一段我们勾画的关键句,你认为哪一句更能概括段意。这句话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观察 一天之内 不同
同学们都赞同第二句,关键词是我引导着提炼出来的。但学习不能仅靠感觉,要验证。
2.数一数,写了几种花,完成表格。
有的孩子写字较慢,花了较多时间。
3.出示花的图片和对应的那句话。读。
4.对比理解语言丰富:如果所有花我都改为“开了”。读读看,哪种好,好在哪里。
孩子们边读边笑,我想他们都感受到了语言的单调。
抽生答,首先说到的是用了修辞手法。我总结为拟人化表达。其次说到了语言的单调性,我总结:所以文中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充满情趣。
5.验证:刚刚我们提炼了三个关键词:观察、一天之内、不同。后面的内容体现这三点了吗?
孩子们谈到不同,花不同、开的时间不同,我补充,作者对花的开放状态的描述也——不同。
那体现观察了吗?有的孩子刚开始认为没有体现。有的孩子就提出了:如果没有观察,作者就不会知道这么多花在什么时间开放了。我补充:是啊,这正是留心观察的结果啊!看来观察藏在文字中。
体现“一天之内”了吗?这一问简单,孩子们根据时间就看出来了。
总结:每一个点都讲到了,看来,第二句正是这一段的段意。
6.学习到这里还不算结束,刚刚我们还找到一句关键句,我们得检验一遍这句话是否真的不是段意。读,这句话写了什么?
孩子们答到花多,我补充:花香、花美。后面体现这三点了吗?
没有。
看来第二句的确是这一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二段。
1.读,你认为哪一句是本段的段意。
这一段判断段意的句子出现了分歧,一半同学认为是第一句,一半同学认为是第二句。
我们先以第二句为段意来验证看看。这一句话可以提取哪些关键词?
“温度、湿度、光照”
那我们来看看每一句话是否与这三点有关。一一批注。批注到最后一句话时,大家发现与这三个词无关,而是写“昆虫活动”。所以这一句话是段意吗?看来,第一句话才是段意。可这一句话是提问,你能根据段落意思改为陈述句吗?
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但是,如果我一定要用第二句作为段意,该怎么修改呢?
看到有些孩子们眼睛一亮的表情,就想到喜羊羊脑袋旁出现小灯泡的样子。
有的植物的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到这里,发现讲漏了一点,这样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应该将“有的”去掉。)
五、学习第三段
1.读,说说什么是花钟?
2.哪一句是段意?很显然是第二句。提取关键词。
看什么花开放 知道几点 有趣
3.第二句可以升级为什么句?
看什么花开放,对应第一段;
知道几点,这就是花钟;
有趣,对应第二段,不同的花开放时间因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而不同,多有趣啊!
所以这一段可以升级为全文的中心句。
总结:关键句无处不在,而中心句仅有一处,每个关键句都围绕中心句展开。
教学反思
这一课,本是以为有老师来听课,前一天根据何捷老师的备课思路准备的。从结构上、流程上来说,思路很清晰。通过找关键句——确定段意——验证段意的过程,让孩子对找段意的过程清晰明了,不再是模糊的猜测或是感觉。
但上课中,我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情了解不够,没有想到孩子们会在找关键句上出现问题,导致应对不及,临时的引导可能不够准确。
其次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锻炼,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输出,我在引导。孩子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我想我应该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