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1、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生交流
2、出示怀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怀表的“构造”。
二、梳理思路,概括事件
1、师:表里到底有什么生物?一起走进课文作者在“好奇”什么呢?根据“发现——推测——证实”的思路思考。
2、全班交流
3、发现:“表里有声音”提出“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这个问题。
推测:“表里有生物”提出“为什么蒙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只许看,不许动?”问题。
证实:“表里有蝎子”提出“为什么把这么可怕的东西放在里面呢?”
4、根据上面内容,让学生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相信了父亲的表里有蝎子上的故事。)
三、深入探究,寻找理由
1、自学后小组交流“作者认为表里由生物,那文中给出了哪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生1:第一条理由: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师:作者在文中用什么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呢?
4、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句子。
5、师出示的句子中“鸟”“蝉”“老人”“盲人”都是活的生物,会发声的生物。这是我看到的听到的,叫做“生活经验”。我的生活经验比较有限,看到的只是和机器无关的。虽然我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借助我有限的经验,我依然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现象探索,这也是探索问题的一个方法。
6、生:第二条理由: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7、师:找出的这些内容这是我的心理描写,同时也是我的大胆的猜测,这也是探索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8、生:理由三:第16自然段。爸爸的证明。
9、师生合作读12——18自然段父子之间的对话。
10、师:探究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到——不断地提问。
11、师:学到这里,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可爱天真,充满好奇心。)猜一猜他长大后成为了什么人?师出示冯至的相关资料,对比课文想想你想说些什么?(如:作者从小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人,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探索的好习惯。)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其实,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出示老师儿时经历资料,生看谈感受。
2、师:我们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自然会感到好奇,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很多的方法去进行思考和 探究,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同学们,你们生活中小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接下来可以 小组交流一下。
小结:同学们,作者小时候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蝎子呢?还记得我们学的那两个词语吗?丑陋和恐怖的蝎子,但若干年后他再回过头来,你觉得作者冯至他会用哪两个词来形容这只蝎子?(伟大、有趣可爱)
师:有趣又可爱,看来蝎子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好了啊。同学们,这是一支诱发我们对大千 世界无比好奇,并不断进行追问,思考,引导我们学习的蝎子。
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够从小在心中种下这样的好奇,并不断的求索追问,同学们,你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只蝎子,有没有?你是否也种下了这样的好奇?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