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家庭带给自己的心理问题,于是“原生家庭”一词也就成为一个网络热词。
原生家庭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延伸至孩子的整个人生。
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功能。
父母的相处模式,也会影响孩子对婚恋的看法。每个人与伴侣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的投射。
在原生家庭中所形成的情感模式,也就是孩子未来的爱情模式。
心理学博士林文采曾说,有三种家庭,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孩子婚后也大概率不幸福。
一、控制欲强的家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往往和“顺”相关联。这意味着,父母命,不能违也不敢违。
孩子的生命,完全变成了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续,而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也就是说,“不顺”就意味着“不孝”。
这就诞生了我们一个独特的现象,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实际上对孩子的控制欲极强。
控制欲强的家庭,无论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在穿衣吃饭上,要让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要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期待中的样子,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感受。
这类家庭中,父母完全不会尊重孩子的界限,而是随时随地入侵孩子的生活。
从心理角度来看,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孩子可能倾向于用“自毁”来反抗父母的权威。
比如,故意不学习,以此来反抗父母的期望。
更严重的情况是,孩子故意自杀,希望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后悔。
然而,这种“自毁”的反抗方式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从头到尾,牺牲的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人生。
二、忽视孩子的家庭
一些家庭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视的。
这类父母,一种是纯粹地不负责任,只管生不管养,只给孩子一口吃的,其余任孩子自生自灭。
另一种则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不得不去外地打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参与都是不充分的。这也导致,孩子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安全依恋。
心理学的一项实验表明,当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充分关注时,就会产生焦虑、回避等行为。
在被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患上“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指的是,个体既渴望得到爱,又害怕爱,因此对所有的亲密关系持回避态度。
为了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甚至会故意终结亲密关系。
三、单亲家庭
其实,长大最容易出现婚恋问题的,莫过于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离婚并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亲眼看着父母之间爆发激烈的争吵,伴随着摔家具的巨音。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孩子会对婚恋产生一种极为不安全的心理。
在离婚之后,大人要么迁怒孩子,认为孩子是个拖累;要么情绪崩溃,反而要让孩子照顾大人。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之为“儿童亲职化”,指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期不仅缺乏足够的关怀和爱,反而要承担起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去关心大人。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婚恋不产生心理阴影已经是较好的结果了。
这并不是让大家维持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而是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不得不离婚,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而是耐心地告诉孩子原因。
总而言之,家庭存在缺陷的孩子,由于从未得到过正常的爱,因此也无法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中。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就算一份美好的爱摆在面前,也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爱,又怎么会变成幸福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