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出现了一个新词:烂尾娃。
烂尾楼应该都听过吧,那你知道烂尾娃是什么吗?
其实跟烂尾路差不多,烂尾楼有两种,
一种是盖了一半没钱盖不下去的楼。
另一种是盖完了没人买的楼。
所谓的烂尾娃,也和烂尾楼差不多。
一方面,指那些出身普通家庭,读了十几年书,最后大学毕业,空有一身学历却找不到工作的孩子。
同时,这个词也被用来代指那些生活在鸡娃家庭中,家长鸡了一半发现娃不给力,又放弃,最后开始报复性摆烂的孩子。
为什么这个词最近又开始频繁出现?
首先要从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加之投入教育的性价比也越来越低,故而,很多鸡娃家庭在发现孩子不耐鸡后,纷纷选择退出“鸡娃”大军。
另一方面,当下学历贬值已经很严重了,几遍家长仍旧坚持投资教育,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成为“烂尾娃”的概率,也远超10年前。
一面是越来越贵的教培机构,
迫使很多家庭不得不终止鸡娃,
随后迎来了孩子报复性的摆烂;
另一面则是如冲向断崖的,
失控汽车一般“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所谓的“烂尾娃”,不过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罢了。
很多家庭,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发现孩子不是那块料——家长准备的再多,孩子自己不上道,你再怎么“鸡”都没招儿。
最终无奈,只能放弃。
这种家庭,如果放弃了或许还是好事,倘若真是破釜沉舟式的鸡娃:
分期的学区房、
全职在家的母亲、
35岁优化危机的父亲。
三者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令无数中产家庭返贫的“三座大山”。
你要知道,在当下的环境,如果孩子真不是那块料,你还不如把鸡娃的钱存起来,对孩子以后帮助更大。
同时要明白,所谓的“烂尾娃”一词,存在两面性。
一方面,是一种现实层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则折射出人们对于教育观念的扭曲。
人不是商品,孩子的教育,也不该是流水线。
当我们用“烂尾娃”去定义那些“鸡娃”失败的孩子时,
我们俨然把教育也当做了一种“工程”。
而“工程”,需要的是标准化、流程化,
却唯独缺少了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爱”。
长此以往,不说孩子是否真能鸡成,
即便是成了,未来那些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也极有可能反噬。
没错,教育存在滞后性,教育的危害同样如此。
你要明白:鸡娃,不如鸡自己。
总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可想赢在“起跑线”,关键不在于提前跑,
你要知道,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与其要求一个年龄还没你驾龄长的孩子优秀,
不如努力让自己活成孩子的“底气”。
仔细想想:
如果孩子不是那块料,
你投入进去鸡娃的钱,
未来孩子可能自己都赚不回来。
这还是考虑到货币贬值后的情况。
听我句劝,当下的环境,
家长们与其选择鸡娃,还不如选择鸡自己,
就算真要“鸡娃”,也不是“鸡”成绩,
而是“鸡”习惯、健康、知识面。
这些,才是孩子以后实打实用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