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了父母后,是不是发现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都在强调,父母一定要要情绪稳定。
我有个朋友姜姜,就是那个从来不打骂孩子的妈妈,永远温柔,永远讲道理,永远情绪稳定。
有一天,姜姜跟我说:她10岁的儿子,抑郁了,就是一种很虚空的感觉,好像与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真实的联系。
后来,姜姜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尝试着做出改变,改得和其他家长一样,该凶凶,该骂骂,绝不惯着。
当然了,是有理有据的凶和骂,不是情绪化反复无常的那种。
然后她儿子一下子就活了,眼里有光了,和同学之间也有共同话题了(吐槽各自奇葩父母),整个人快乐了很多。
姜姜自己也快乐多了,姜姜说:天知道这10年我忍得有多辛苦。
难怪说,孩子该揍就揍,童年才算完整,原来真的是有道理啊!
姜姜搞错了“情绪稳定”,她把自己负面情绪收起来了,像个机器人一样不真实。
当你开始有喜怒哀乐了,这才是正常的人类。
我发现:“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有一种父母从不发脾气,却更伤害孩子,把孩子害得更惨,很多人都中招了。
01
伪装的“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你有稳定处理各种情绪的能力,不是说不会生气、不会发脾气,那不就成了没有感情的木头人了吗?
姜姜刻意克制的负面情绪,也是重要且正常的情绪。只会让她儿子觉得,有负面情绪是不正常的。
姜姜忍了10年,她儿子也忍了10年。因为孩子也没学会,怎么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怎么疏导自己,才会导致抑郁。
你压抑的情绪,孩子也会感受到的。你不是真正的情绪稳定,只是演情绪稳定。
所以孩子只能小心翼翼跟着你演。
我觉得好多父母完全误会了“情绪稳定”这4个字。
情绪稳定并不是说让你不发脾气,你有脾气你不高兴,完全可以表现出来啊。只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极端的方式。
明明生气,却装温柔的样子,孩子是敏感的,他能感受到。
他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非常分裂,也很虚伪,孩子是自己也很难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因为这是他从家长身上学到的。
而且,我觉得大家对于温柔这种件事,不必过于执着。
人都有情绪,都会有绷不住爆发的时候,孩子不会因为你偶尔的情绪爆发就毁了。
就是让孩子看见完整的父母,而不是演出来的父母。
我觉得父母最重要的,是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把孩子当个真正的人对待。
孩子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你该生气就生气,这是在给他一个正常人的社会反应。
当孩子做错了,或者一直做错的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然后想想自己是不是过于着急了,这才是真的化解自己的情绪。
我发现把孩子当孩子看,不要要求太高,看见孩子现有的能力,不要觉得他应该怎么怎么样?
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的有效方式。
02
父母也是普通人,
可以发脾气
我家大宝小时候从没被挨过骂,所以我觉得她很脆弱。把人想象得太好,遇到不好的事会退缩……
后来,早教老师告诉我:“人有喜怒哀乐,你不能让她只体会一种情绪,她反抗和不高兴等这类负面情绪也需要学习。”
之后就和大宝正常相处,错了该批评就批评,该讲道理就讲道理……二宝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明显感觉二宝还是比大宝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她不高兴了就是不高兴,她不愿意就不愿意,她就会说出不,会反抗。
我觉得温柔和适当打骂不冲突,带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引导他们正向行为和思维的过程,指引他们融入集体和社会。
假如从白纸开始,只画上代表温和的紫色,这个孩子以后也只能接受紫色,那么社会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孩子要怎么去接纳?
如果父母本就不是温柔的性格,与其在孩子面前伪装稳定的情绪,不如表现真正的自我。
咱们做父母的,可以学习如何看见孩子,肯定孩子。如果出现情绪了,也至少做到不要去体罚和语言暴力孩子。
可以坦率地对孩子说:我感觉很生气,我需要休息。
而不是对着孩子劈头盖脸一顿骂:都是因为你,你就是个笨蛋……
表面上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看见孩子,与孩子没有尝试链接,本质上太疏离了。
让孩子的内心不能被真正的看见、接纳和正确引导,这种温柔的父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孩子会以为父母对自己那么好,可自己还是感觉不好,可能会更加自我怀疑。
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同孩子,和毫无情绪波澜的平淡像个机器人,是有本质上区别的。
孩子需要的温柔应该是前者,而不是憋出来的后者,所以才会抑郁。
毕竟,我们都想跟人生活,不希望和情绪平淡、没有起伏的机器人做爸妈。
孩子其实很会感知父母的情绪状态。
作为父母,应该是言传身教的去表达爱,孩子从中获得自我认可、有安全感、信任和被爱,这才是强大的内核!
这才是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