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小哥买了新的水枪玩具,小老板看到后也想玩,就一直问“哥哥给玩吗?”。
邻居小哥不给,小老板也挺眼馋的,就一直看着他玩。
队友看见儿子眼巴巴地盯着,就马上掏出手机,说“爸爸给你也买一个。”
我心里虽然不认可这种“别人有什么,就马上去买同款”的行为,但我也没出声,不想扫他兴致。
后来,我们俩讨论这事时,发现分歧挺大的,差点吵起来了。
我认为在成长过程中,“想要什么不一定能马上得到”的体验很珍贵,这是孩子构建边界的一个过程。
我一般会允许小老板体验这种“想要但被拒绝”的情绪。
被拒绝后,他会说服自己接受”别人的东西不愿意分享“,他也会玩别的东西转移注意力。
比如,有次他想玩哥哥的工程车,哥哥不给,他追着问了几次依然被拒绝,他就重复几次“哥哥不给玩”,然后就去玩别的玩具了。
但队友见不得娃瘪嘴,总想立刻变出玩具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他说小时候体会过这种痛苦,因为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而产生了不配得感,一直影响他至今。所以他认为”就算自己吃土,也不能让孩子失落。“
我也挺认可“要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求”,这是他以后自制力的来源,因为被及时满足过,当需要等待时,就有自制力。
即使当下无法马上变出东西来,也要看见和接纳他的欲求。
但是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求,并不意味着主动给他买。
比如,小老板想玩哥哥的玩具,他只是当下看见对方玩也想玩,他可能只是对新玩具好奇,也可能是从众心理。
如果他说想玩,我会建议他去问哥哥要,如果被拒绝了,那也只能接受。
如果他叫我给他买,我也会掏出手机给他下单。
想玩并不意味着想买。
如果一看到他说想玩,就马上说“我给你买一个”,其实满足的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大人的需求。
就像队友的行为,他只是想填补自己童年的遗憾,同时他看不得孩子的失望情绪。
这也会无形中强化“别人有=我必须拥有”的攀比思维,等孩子想要的东西买不起时,就骂孩子攀比心理。
孩子的行为是果,家长侵犯边界是因。
也有可能破坏孩子自己想办法的能力,因为他压根就没让孩子停留在情绪里,也没给他自己想办法的空间。
如果父母等一会,可能就会看到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比如,有次小老板想玩邻居小哥的玩具,询问之后对方依然不肯给,他就回家拿了包饼干出来,邻居小哥一看见就主动来交换了。
其实,允许孩子的情绪流动,比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求更重要。
一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都是在每一次情绪流动中逐渐生长出来的。
当你家娃眼馋别人的东西时,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