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了。从小到大,他都对学习没有多大热情。
刚上学的时候还好,因为年纪小,听管教,每天留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
但是!只要我不在,他就会偷懒,不是抓耳挠腮,就是摆弄玩具,磨蹭半天也写不出几行字。
特别是数学题,要是做不出来,就在那空着,哪怕认真思考他其实能做出来,也不愿意动脑。
有时候白天工作忙,累的晕头转向,回到家,还要辅导作业,我心里也会控制不住的烦躁。
这学到底是谁在上?孩子还是妈妈?
原本想着,陪伴可以帮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孩子年纪大了,能自主学习,就好了。
但没想到,随着年纪增长,儿子在学习上不仅没有变得自觉自律。
反而因为青春期的到来,变得不服管教,逆反心理严重。
我一催写作业,就老大不乐意,说我天天就知道让他学习。
态度不认真,不动脑不思考,还听不得批评。
小嘴哔哩吧啦的跟你吵架:
我就是脑子不好用,学不会,谁让你和爸爸给我生的这么笨的!
你能不能态度好点,怎么老骂人?
母老虎!
有好几次,我被他气的情绪失控,把写好的作业给撕个粉碎!
但不管我是嘴皮子磨破,打也好,骂也好,儿子的学习状态都没有任何改善。
相反,可能因为我催逼管教太多,不仅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儿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叛逆心理也日益加重。
面对我的说教,他不止说过一次,我就这样了,初中要是学不会,大不了就不念了,早点出去打工也可以赚钱。
听到这样自暴自弃的话,相信每一位妈妈,都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现在才小学,儿子对学习就一副得过且过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到了初中,学习压力更大,课程难度增加,儿子还能跟得上吗?到了那个时候,恐怕真的要走上退学的路!
02
孩子再让人生气,毕竟还小,不懂事。
但作为妈妈,我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变成“失学儿童”。
为了找出儿子厌学的原因,找到唤醒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我开始听教育专家的直播课,看如何提升孩子学习动力的文章和视频,看到一个教育理念——学习三区理论,我豁然开朗。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行为动机!喜欢做一件事,那这件事肯定就能给他带来好处和甜头!
所以,想让孩子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就要让他尝到学习的甜头。
为什么孩子会不爱学习?
因为学习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困难的,甚至还伴随着父母的批评责骂。
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长期积累了种种挫败感和不愉快的体验,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学习?
针对这个学习这个问题,美国诺尔·迪奇教授,研究提出“学习三区理论”:他将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即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可以轻松地掌握已经熟悉的知识;
在学习区,我们需要挑战自己,付出努力学习新的东西;
而在恐慌区,则会感到不舒服和困难,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挑战和克服,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和突破。
想让孩子尝到甜头,唤醒学习动力,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尽量停留在学习区。
因为如果放任孩子,一直让他呆在舒适区,内容简单,孩子会觉得无聊枯燥,也没有进步和成长。
而让孩子呆在恐慌区,学习难,压力大,孩子又会感到挫败和不安,难以坚持,只想逃避。
所以,让孩子停留在学习区,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收获积极反馈。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积累了成就感,孩子自然就会激发对学习的热情,走出厌学情绪。
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多时间处在“学习区”呢?
我按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在学习区里体验胜利和成功的感觉,终于帮儿子建立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03
1、打造一个松弛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摆脱压力,让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才能安心学习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勤奋好学,充满自驱力。
但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安全和放松。
精神不必紧绷,时刻准备着应对外界的压力,迎接家长的狂风暴雨,他的心才能静下来,大脑才是放松的,可以接收外部知识的,这是学习的基础条件!
但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在无意识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我以前也是这样的。
在教育孩子时,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心情,而是被焦虑和气愤的情绪支配,对孩子各种训斥批评责骂。
态度不专心、犯了同样的错误,甚至写字姿势不好,都可以成为我训斥孩子的理由。
实际上,这种频繁的批评、纠正,并不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只会让他们一想到学习,脑海里都是负面的感受和情绪。
长期感到紧张、沮丧、挫败,孩子就会对学习这件事充满抗拒,厌学问题就产生了。
为了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可以安心的学习氛围。
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学会调和自己的内心,平稳情绪,遇到问题,别急着朝孩子发火。
给孩子多认可、多肯定、多鼓励,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以及他取得的进步上。
让孩子感受到,原来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家长都会看到、认可。
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价值。
这是家长提供的情绪价值,也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的第一个甜头。
2、引导孩子设定合理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稍微通过努力就能实现,不断品尝到努力的甜头
很多孩子一步步走向厌学,并非他们天生就不爱学习,而是没能协调好自身努力和学习目标的差距。
如果努力了,但没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就容易泄劲儿,差距越落越大。
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焦虑着急,继续对孩子批评指责,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最后干脆摆烂,不学了。
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当前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制定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孩子无法获得提升,只是简单重复。
但也不能定的太高,否则孩子当前努力很难达到,就会逃避退缩。
而是设立在孩子的学习区里,让他通过努力,稍微“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儿子的英语成绩不好,他讨厌背诵,觉得自己脑子笨,就是记不住。
我决定从这个方面着手,帮他尝到甜头。
我跟儿子商量,先不急着说自己笨,也不一口吃个胖子,咱们就每天背5个单词,第二天温习一下昨天的,再背新的,怎么样?
只要你背,不管你考试考的怎么样,成绩有没有提升,妈妈都不说你,怎么样?每周打卡完成,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好好玩一天。
儿子听了觉得不难,但谨慎的讨价还价,最终约定每天背3个。
我同意了。
其实这点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难,只是没建立起积累成就感的良性循环。
儿子每天背完,我都会及时给与肯定,夸奖一番。
“你这脑瓜太好用了”“妈妈就知道难不倒你”。周末也遵守约定,带儿子痛快的玩一天。
儿子体验到了胜任感、成绩感,也掌握了记忆的方法,他主动把单词加到了每天5个。
这样的积累,很快就有了收获。
儿子的英语越来越好,考试分数一次比一次高。
老师也在班上夸奖儿子的进步,他回来兴奋的告诉我,英语也不难嘛,我还没怎么努力呢!
这样的小甜头,让儿子体验到一次次胜利的感觉。
他慢慢建立起对英语的信心,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人的自信是一个整体,当孩子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其他学科也是一样。
很快,儿子其他科的成绩也有了稳步的提升,学习时的劲头也更足了。
3、支持、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别怕耽误学习,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冲劲
不管尝到了多少甜头,学习这件事本身,都是辛苦的,需要付出努力。
想要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家长就要支持孩子那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唤醒他们发自内心的探索热情。
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的兴趣爱好获得发展时,会延申到各个领域,驱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历史,那就可以多给孩子买历史故事书,利用假期打卡各大博物馆,支持他的兴趣。
这样看似浪费了一些本可以用到学习上的时间,但孩子会焕发出内在的热情,对生活、对未来感兴趣。
好好学习,才会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就有了实感。
儿子很喜欢街舞,还报过一年的街舞课。
我觉得他以后也不会走这条路,每周去学两节课4个小时,浪费时间,给他停掉了。
现在,我又重新给他报了名,支持他的爱好。
儿子很开心,主动跟我说,妈妈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影响写作业的!
他学的很快,比一些大他几岁的孩子,跳的都要好。围观家长们都夸他有天赋。
这些鼓励的声音,就像一颗颗美味的零食,激励儿子更加努力。
不断收获成就感,建立自信,儿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管学什么,他都充满信心。
他告诉我,以前觉得自己很笨,不是学习那块料。
但现在,他发现,其实只是练的不够多,只要努力,就会跟昨天不一样。
就这样,困扰我几年的儿子学习动力问题,成功解决。
儿子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厌学情绪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也深刻体会到,有效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尝到甜头,获得信心和成就感。
当家长帮孩子建立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接下来的学习之路,孩子就会自己走,而且走的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