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Lisa班的老师跟我们分享,她发现班里莫名生出一些“爱恨情仇”来。
根源很简单,就在过生日上。
班里有孩子陆续办生日会,有些办得比较大,邀请的孩子也多,于是长尾巴的小主人们就拥有了一点邀请人的“特权”。
孩子们的小情绪又总是变幻莫测,可能上午说好了要邀请你,到下午一个小摩擦后又反悔了,就这么来来去去生出一些枝节来。
而且老师观察到,要办生日会的孩子可能在几天前心思就飞出教室了,确实,想象着自己万众瞩目的大日子,也很难不兴奋吧。
老师给我们提个醒,让我们想想:
过生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想通过过生日带给孩子些什么呢?
说实话我生了三个娃,给她们过了那么多次生日,老师不问,我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最直觉的答案,大概就是希望孩子的生日当天过得开心,留下一个有满满仪式感的美好回忆吧。
拍姐小时候,我们常常是大操大办的,记得有一次几乎邀请了全班同学,我好几天前就要开始准备了,场地怎么布置,大家吃什么喝什么,怎么保证孩子们都一一邀请到。
那天小拍的确像个公主,穿着隆重的裙子,戴着皇冠,被人群簇拥着,过完了众星捧月的一天。
那时候我再操心再疲累,望着她明媚又骄傲的笑脸,也会自我感动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现在想起来,我可能有点怀疑,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对孩子究竟是不是都是正向的?
对以前的物质稀缺的孩子来说,生日的仪式感很重要,因为可能只有那一天才能吃上奶油蛋糕,穿上新衣服,得到爸爸妈妈的全然关注,当一天“最重要的人”。
让孩子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本来是一种很正向的引导。
可现在物质极其丰富,很多家庭里已经是全家人围着转,出生起就处于中心地位的孩子,时不时再来一场众星捧月的生日会,会不会过度强化这种的自我的重要性呢?
一个过于觉得“我最重要”的人,大概反而是不那么容易快乐的。
因为世界总是会有跟自己想法出现偏差的时候,当不再是中心的时候,失落和失控感会更强吧。
所以在一个已经很“重要”的孩子身上,要不要再一次次办隆重的生日会,可能是一件值得去思考的事情。
也许是我想太多有点上纲上线了,但如果时间可以倒回去,我大概不会那样大操大办拍姐的生日会了。
当然,这两年我们家过生日也是有仪式感的,但不是那种很隆重的仪式感了,我之前分享过几篇,宁宁生日,三个娃都哭得稀里哗啦,我也跟着哭了…
当天过生日的人,会收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手作礼物,不能购买,不能偷懒,必须是亲手制作的。
通常拍爸会做一碗精致刻了字的长寿面,我会用新学的钩针技能做点小玩偶小包包,拍姐会拿出看家本领烘焙做一个生日蛋糕。
拍爸做的长寿面
拍姐做的生日蛋糕
我做的小玩偶
对技能满满的两小只就更简单了,随手都能做出来诚意满满的礼物。
我过生日时宁宁送的帽子和Lisa送的玫瑰花
那天全家人会聚在家里吃蛋糕吹蜡烛,如果长尾巴的想,也会邀请一两个她的好朋友一起庆祝。
没有了华丽的布置和热闹的庆典,但我想孩子们收到每个家庭成员花时间和心思亲手制作的礼物时,应该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呵护着,被爱着的吧。
我们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切生日蛋糕的时候,不管哪个孩子过生日,切下的前两块都会先给妈妈和爸爸吃。
言语上的感恩教育我几乎从没有说过,但在一些小细节和行动上,我希望孩子既要有我值得被爱的自信,也要有关照他人的温柔。
记得我超级喜欢的美剧《我们这一天里》,Rebecca对孩子们说的:
“生日不仅是庆祝你来到这个世界,更是纪念所有爱你的人,如何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现在每次手作礼物时,我们都会偷偷观察对方的喜好,因为你的存在,而学习如何爱人,让自己变成更温暖的人,这就很棒的意义吧。
你们思考过过生日的意义吗?都是怎么给孩子过生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