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焦虑孩子不爱数学,题刷了不少,成绩还是起不来。
你可能不知道,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特别强调:
“不是做题做得多,数学就能学得好。”
那么,在他眼里,孩子究竟该怎么学数学?
本篇文章整理了史教授在多个公开场合的演讲与访谈观点,结合我在教育一线的观察,给每位家长5个可落地的建议。
01
兴趣从哪里来?从“会玩的数学”开始
史教授特别强调,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驱动力,而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设计的。
他说,有个孩子特别喜欢音乐,他就给孩子讲了毕达哥拉斯如何从铁匠铺的锤子声中发现“和弦比例”的数学原理,从此这个孩子觉得数学不再抽象,而是有趣的、能听见的。
同样地,一所初中也曾为一群“皮孩子”设计了“篮球中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从篮球的抛物线中感受二次函数的美妙,效果出奇地好。
建议给家长: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找到生活中与数学关联的切口:•和妈妈一起做菜?食谱是比例的训练场。•爱搭积木?那是空间几何的启蒙。•爱画画?对称、图形、比例就在其中。•推荐书单:《让思考上瘾》《创意数独思维训练200题》《DK了不起的数学思维》等
注:公众号商品橱窗里就有这些书,链接提供在文末。
02
刷题≠有效学习,难题才激发深度思维
很多人一提到“学数学”,想到的就是“刷题”。
但史教授提醒,做题并不是为了数量,而是为了质量。
每一道题,孩子都必须经历独立思考、试错、调整、再尝试的过程,才有价值。
他批评现在很多课堂,“一道题深入思考要两个小时”,老师却急于给出答案,填鸭般地喂下去。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真正的“思维挣扎”,怎么可能学得深入?
建议给家长:
•在校期间时间紧张,可以练技巧;•假期或周末,建议每天做一题“挑战题”,重点不是聚焦完成,而是“彻底搞懂”,梳理相关的所有知识和解题思路;•和孩子讨论“这题你卡在哪了?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03
数学思维=抽象 + 推理 + 建模,
别只盯着“计算”
史教授用三个关键词总结数学思维:抽象、推理、建模。
•抽象:从现实中提取关键要素,比如用“x”表示未知数;•推理:一步步有逻辑地推导结果,而不是靠“感觉”猜;•建模: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寻找解决路径。
这些能力,才是数学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在于孩子“能算多快”,而在于“能不能把问题看清楚、说清楚、解得清楚”。
建议给家长:
•不要只盯对错,要让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这样想?”;•多问“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个方法能推广吗?”•推荐亲子桌游:《卡坦岛》《SET》《数独》《24点》等,培养抽象与逻辑感。
04
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断崖”,90%家长都忽略了重点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小学数学还不错,到了初中就掉队了。
史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初中是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起点。
•小学只要求“说得清”,初中要求“证得出”;•小学靠感性经验,初中要概念定义;•小学靠直觉判断,初中强调严谨推理。
举个例子,小学教“三个边构成三角形”;初中要明确定义“具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内角和180°”——这是完全不同的认知层级,知识的关联度、逻辑性大大提高。
建议给家长:
•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公式从哪里来”的意识,让孩子会推导;•初中阶段注重“语言表述”与“逻辑表达”,可以练习让孩子口头解释题目;•每学期重点概念都可以让孩子做一张思维导图:结构化理解。
05
数学,不只是为了考试
史教授反复强调,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思维。换句话说,仅仅指向考试,会把数学的学习“降级”。
数学思维,不仅是高分的基础,更是孩子未来适应世界的底层能力。
你希望孩子未来能解决复杂问题、看清本质、做出判断吗?
那就别让数学只活在练习册里。
让孩子看到,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是思维方式,更是他日后在AI时代仍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