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真相是: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无论我们家长付出多少努力,都拉不起躺平的孩子。
很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见过太多父母花了很多时间、也花了很多钱但收效甚微的,家长“剃头担子一头热”,孩子不仅没有变好、甚至在家越躺越舒坦了。
这也是我们家长面临的一大痛点: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愿意变好呢?
要想帮助孩子走出躺平实现复学,而复学的主角是孩子。
所以,家长最该做的一件事,不是催促,也不是硬推孩子去学习,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好。
每个人内心都是有一股劲儿的,想开心、想积极向上、想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内心的积极劲儿给激发出来,那孩子自然会开始改变自己、强大自己,寻求未来的出路。
当然,道阻且长,这条变好之路必定不会太平顺。我们要狠下心,舍得让孩子吃苦!
01
学会接受不完美,失败是常态
我们先来思考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厌学?
因为他们没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学习很难怎么都学不懂、努力了也考考不好、同学都很卷很优秀……
孩子讨厌的是学习带来的挫败感,他们不愿面对落后与失败,害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不去学校、不考试,就可以直接不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了。这也是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反而会休学的原因。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世界的真相: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是心态上的一种圆融。
遇到挫折、失败是人生的常态,关键是我们如何勇敢面对,不怕失败,才能把心力都用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上。
02
改变原有消极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固有思维模式,经验能指导生活,但如果太过依赖,就会被框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比如,对于休学孩子来说,在房间打游戏就是他的舒适圈;走出家门和人接触,就是舒适圈以外的事情。
再加上孩子休学之后,自我评价持续走低,孩子就更没有信心去破圈了。
有时候阻碍进步的,恰恰是我们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思维方式。
打破这些的方法,就是从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找到“积极点”。
早起几分钟、早睡半小时、主动运动、或是愿意下楼散步……
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改变,明白原来自己其实是有在变好的,不是一无是处的,也就有了尝试的勇气,重建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03
树立目标是关键
躺平的孩子之所以大脑空空、动不起来,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在“知难而退”,在进行自我保护。
我与很多休学孩子打过交道,发现一个共性:他们都很有想法,但就是不敢行动。
比如,未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想做一个画家、想赚很多钱等等。
这些目标无法落地,就成了空想,总尝不到成功的甜头,人是很难坚持的。
如果换个方式,学会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效果就好很多。
孩子实现的了小目标,尝得到甜头,就会朝着大目标前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有一个“队友”能够引导和加油鼓劲,毕竟团体作战总比单人行动走的更远更稳。
我们团队在做的,就是让孩子在同伴间导师的引导下,让孩子在实现这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