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亲手把儿子从“懒惰躺平”变成“努力上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能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1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眼看明年中考迫在眉睫,别的孩子都在挑灯夜战,玩命冲刺,他倒好,直接躺平了。

每天他放学回来,书包往沙发上一甩,耳机一戴,手机一拿,对外面的世界完全屏蔽,就连吃饭都得靠吼。

作业更是能拖就拖,就算坐在书桌前,不是转笔、发呆,就是借口喝水、上厕所,一个小时也写不了几个字,天天都要我催他、说他,嘴皮子都要磨破了!

“干什么呢,还不赶快写作业去!”

“把手机放下,听到没?”

“就知道玩,学习能不能上点心!”

“就你这样,能考上高中才怪!”

这些话我天天挂在嘴边,可儿子依然我行我素,“你说你的,我玩我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能把我气死。

他爸也是,能用的招数都用了个遍:威逼利诱、严加看管、没收手机、断掉零花钱、甚至打骂,可对儿子来说,都没用。

他要么“砰”的一声摔门,把自己锁屋里跟你冷战,要么就情绪爆发,摔东西、吼叫,甚至说出“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样让人心惊肉跳的话。

我真的快绝望了。

朋友劝我:“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逼是逼不出来的。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也别强求,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道理我都懂,可眼睁睁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大好的年华就这么在手机和游戏里荒废,我怎么甘心?

想想小时候,儿子成绩还可以,中等偏上,虽然不算顶尖,但至少态度端正,考试前也知道抱抱佛脚。

但自从上了初中,有些作业我确实也辅导不了,不像小学时抓得这么严后,他的成绩就开始往下掉。再加上玩手机没有节制,到最后,想学都跟不上了。

没办法,后来我索性辞职,在家全力抓他学习:报课、请家教,买了成堆的辅导资料,把周末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但结果却是,儿子看我的眼神越来越仇恨,钱没少花,成绩却越来越糟,最后干脆撂挑子不干了。

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鸡飞狗跳,孩子却离我期望的样子越来越远呢?

02

那段时间,我不敢再轻易“点火”,怕儿子情绪崩溃,但又不忍看着他“摆烂躺平”,心里既焦虑又迷茫。

于是,我开始通过看书、听课、关注各种教育专家,希望找到帮助儿子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逐渐明白:儿子目前厌学、懒惰的状态,是内心没有能量了,或者说,是被“负能量”的父母,给消耗了。

真正有智慧的家长,不会消耗孩子,而是懂得为孩子赋能!

回想起自己和儿子相处的日常:

“这题又错了!说了多少遍了还不改,真是笨死了!”

“还快去写作业,懒死算了!”

“这个不行,你懂啥?听我的准没错!”

“这点苦都吃不了,你将来可怎么办啊?”

“真是服了你了,能不能别找借口啦”……

我以为这是“为他好”,是在用力“拉”他、“鞭策”他。

可实际上,却是在消耗儿子的能量,打击他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难怪我越用力推,他越往后缩;我越着急,他越摆烂。

因为一个内心没有能量的孩子,其实早已在心底放弃了自己。

表面上看,儿子懒散、不努力、叛逆。但内心却是:即使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不被爱的事实。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本能地渴望被看见、被接纳、被理解。

一个内心没有能量的孩子,不是输给了努力,而是输给了对“爱”和“认可”的绝望:既然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爱,那还努力干什么呢?

孩子表现出“无所谓”的姿态,是为了掩饰内心“我根本不值得被爱”的悲伤真相。

只有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体验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爱的感受,他才真正能够学会努力,从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明白了这一点,我真是又后悔又心疼。

现在,我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不能再光顾着自己的焦虑和愤怒,去指责、否定、打压儿子了。

我得真正去理解他、信任他、肯定他,重新赋予他能量。

就从以下3点入手:

03

1、停止焦虑,“看见”孩子,多倾听和理解他,修复关系,重建信任

我举动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抛去学习、成绩、中考、排名等这些让我焦虑的事情,只是单纯地和儿子相处,看见他、多关心和理解他。

因为“看见”孩子的情绪和困境,让他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他的内心紧绷的弦才能松下来,才有可能愿意跟你沟通、找回一点安全感。这也是补充能量的第一步。

于是,我不再一开口就谈学习,而是试着关心他本身。

“儿子,看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累了吧?歇会儿,妈给你削个苹果。”

“我看你听的那首歌挺好听的,叫什么名字啊?”

刚开始,儿子还是那副爱搭不理的样子,或者一脸警惕地看着我“又搞什么名堂”。

我依然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和他相处。

儿子抱怨学校伙食不好,我说,“是吗?那你想吃啥,妈周末给你做。”

他跟同学闹了点小矛盾,回家闷闷不乐。我不再说:“又怎么了?你别那么小心眼,多大点事儿啊!”。

而是轻声问:“儿子,看你今天不太开心啊,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儿了?”

虽然儿子说的都是些同学间的小摩擦,但我没打断他,也没急着讲大道理,只是认真听着,时不时点点头“嗯”一声,“这样啊,那确实挺生气的。”

虽没帮他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聊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儿子心情好多了。

更重要的是,儿子感受到了我的关心和理解,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拉近了。

2、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经常对他说“你能行”,他真的会相信“我能行”。

心理学还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

人都有极强的自恋倾向,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不管信念好坏,只要是自己说的,都会想方设法去实现。

如果父母坚定地告诉孩子“你能行”,孩子就会认为“我能行”,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他会不断地突破自己,越来越卓越,不断地实现“我能行”的心理预言。

而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说:你不行,你很差,你很笨,你很邋遢,你很懒,你很糟糕……

孩子的内心也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很糟糕,呈现出的结果就是:我学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成功、各方面都很糟糕。

如果一个孩子非常自信,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有动力去挑战,去尝试,全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

如果一个孩子不自信,当困难来了,他会直接放弃,次数多了,也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

所以说,父母的认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真的从心里去相信孩子,用语言、眼神、肢体动作、声音、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比如,体育中考的长跑项目。儿子成绩一般,有点打怵。

我以前老是说:“咬咬牙!坚持就是胜利!你看人家谁谁谁,不就跑下来了吗,怎么就你不行!” 可结果我越这么说,他越泄气。

现在,我会特别留意儿子每次的训练: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一圈,或者呼吸调整得顺畅了一点。

等他跑完气喘吁吁地坐那儿,我就过去递瓶水,说:

“儿子,真不赖啊!今天我看你最后那段冲刺,比上次有劲儿多了!能感觉到你在努力克服自己的极限,特别棒!妈妈相信你肯定没问题!”

学校组织机器人建模比赛,儿子很感兴趣,但他一直犹犹豫豫,害怕选不上。

之前,我总觉得这没用,纯属浪费时间,不但不支持,还打击他:“净整这些没用的,有时间不如多看会书。”

但这次,我鼓励儿子参加:“你不是挺拿手的嘛!快报名啊!这是展示你才能的好机会,妈妈支持你!”

儿子当时眼睛都亮了,有点不敢相信地看着我。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真的像换了个人似的。放学回来,写完作业后就一头扎进他的“工作室”,研究图纸、拼装零件、调试程序,忙得不亦乐乎。

慢慢地,当儿子发现我真的相信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嘲讽和打击,慢慢地,他的劲头十足,像变了个人。

中考的压力依然在,但他不再是那种完全被动应付的状态了。

3. 关注孩子成长本身,不在小事上消耗,努力提升自己的能量,做好自己,赋能孩子

“早饭怎么就吃这么点?牛奶必须喝完!不然上午没精神!”

“校服怎么又皱巴巴的?昨晚让你熨你不熨!穿出去像什么样子!”

“你这头发跟鸟窝似的!赶紧去剪了!”

“进门能不能把鞋子摆整齐!”

“他学习怎么样啊?家里是做什么的?别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玩!”……

过去,这些话天天我说了无数次,一看见儿子,就跟条件反射似的,不过脑子就冒出来了。

全然不知,有的时候,批评多了,会把他的耐心和情绪全消耗完了,儿子早已根本听不进去任何话。

现在我想通了,与其天天揪着孩子的小毛病不放,把对方都搞得筋疲力尽、关系紧张,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能量上。

学着让自己先放松下来,等心态平和了,不那么焦虑了,再转换思维,就事论事地去沟通和解决。

比如,儿子房间乱得跟“狗窝”一样,脏衣服堆得到处都是。之前,我一看就火大,非得逼着他收拾或者自己上手。

现在我这么想:初三了,他虽然不学习,但房间依旧是他自己的空间,他感到放松就好。

现如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天到晚眼睛就跟长在儿子身上,而是终于下决心,开一个花艺工作室。

虽然这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事,但以前总觉得忙孩子忙家务,哪有时间搞这些。

现在重新拾掇起来,每天琢磨琢磨花材搭配,处理订单,虽然忙碌,但心里特充实。

让我挺意外的是,儿子看我现在活得有滋有味、充满干劲儿,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围着他转、唉声叹气的妈,他反倒经常主动凑过来帮帮忙。

学校老师也跟我反映,儿子最近在学校里活泛了不少,不再是以前那副死气沉沉的样子,看来是知道上心学习了。

而且,儿子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想法,跟我讨论以后想学什么专业,想去哪个城市看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亲手把儿子从“懒惰躺平”拉回“努力上进”的轨道,我才真正明白: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和塑造,而是唤醒和赋能。

当你真正看见孩子,信任孩子,想方设法让他的内心充满阳光和能量时,他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迎向属于他的人生。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亲手把儿子从“懒惰躺平”变成“努力上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能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