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和几位妈妈聊天,大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都在上高中,说起青春期的娃,老母亲们的吐槽那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房间乱得像猪窝,臭烘烘,一周不洗澡是常事。
平板密码改了被破解,破解了又改,反反复复,改到老母亲自己都忘了密码。
手机和耳机像两个外置器官,时时刻刻不离身,和他说什么,说了三遍才回过神来,迷茫的回一声:“啊?”
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打声招呼就躲回自己房间,好像远在三界外的神仙,不问人情世事。
学习更是松松垮垮,能把作业写完就不错了。写完就抱着手机刷。让他主动学点什么,一句“你别管了”就把你顶回去。
……
我发现,这种吐槽很有疗愈作用。你把你的糟心事说出来,没想到别人的事比你更糟心,这么一对比,好像自己的事就不那么糟心了……
我还发现,各种吐槽之后,有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挺高:
我也想开了……
我也想开了,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他不上心,别人再怎么着急也没用。别说985、211了,他能有个大学上我就很知足了。
我也想开了,他的房间乱就乱着吧,他自己不难受就行,我反正不给他打扫。
我也想开了,孩子身心健康就好,将来上个大学,找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好。
我也想开了,玩手机就玩手机吧,起码还知道学习。你还指望他学习有多主动?不可能的。
我也想开了,我就做好后勤,再坚持两年,等他上了大学,我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
“我也想开了”,这句话听起来有很多无奈——实在是各种办法都试过了,人家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只能让自己想开一些,才能让自己血压平稳,维持一个最基本的和平共处局面。
话说回来,虽然很无奈,我倒觉得,这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2
也许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行为看起来确实挺糟心的,但从深层的动力看,孩子也许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空间,宣示自己的主权。
我要怎样。我不想怎样。我说了算。
先不论做的是什么事,主语都是一个“我”。
老母亲看到的是事。
孩子主张的是“我”。
孩子小的时候,“我”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往往服从父母的意志。
当自我意识迅猛长大,就要左冲右突,扩展空间,探寻边界,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这个时候,父母的被迫退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老母亲还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踌躇满志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事事以自己的意志为主,那就在无形中占据了孩子的自我空间,孩子的“我”就只能退让再退让,压缩再压缩,没办法茁壮成长。
孩子身体上的成长发育让父母很欣慰。
但心理上的成长发育,就可能不那么让人舒服了。
孩子会说不,会顶嘴,会缠斗,会叛逆,总之各种混乱和冲击,父母的涵容力、承受力、自尊、权威、面子都要经受考验。
面对这些,如果总要有无奈妥协的一方,那最好是父母这一方。
所谓“想开了”,意味着孩子又一次撑大了成长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想开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
想开了,也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理想化的破灭。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雄心万丈,纠结孩子将来是上清华还是北大。
到了小学:怎么着也得上个985吧。
到了初中:有个大学上就行。
到了高中:大专也不是不可以,想学习,将来还可以专升本考研嘛。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性格好,自律自强,各种优秀。
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
父母的“想开了”,也许意味着理想化的破灭,开始接受一个真实的孩子。
这个孩子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差,有优点,也有缺点。
当父母无奈地叹口气,接受了这个现实,才会调整和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
这反而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真实了。
真实,就是五味俱全,有希望有失落,有欣喜有伤心,而不是一路阳光,康庄大道。
想开了,也许意味着父母承认了现实,不再用孩子的优秀来掩盖自己的不完美,用孩子的努力来逃避自己的焦虑。
4
最后,我想说,如果把目光放长远,拉长到几年后,也许会发现,青春期的种种混乱,很多都是阶段性的,
属于青春期的发展性问题、阶段性特征。
环顾身边,我们多多少少都见识过青春期孩子的不靠谱,也见证过随着年龄增长,很多年轻人慢慢变得靠谱。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思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他们的想法渐渐接地气,也能体谅到父母的感受。
青春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只要地基打牢固,基本面没太大问题,他总会走过这个阶段的。
尤其是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接近成人,道理已经听过了不少,他们更需要躬身入局,去体验,去尝试,在经验中试错、成长,
所以,父母的想开了,正是配合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后撤一点,在身后陪着他,看着他跌跌撞撞一路向前。
摔倒了,走错了,磕破了,指点一下,呵护一下,孩子会挣脱你的手,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所谓想开了,不管是真的放下,还是被迫的豁达、无奈的自我安慰,结果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想开了”,未尝不是一种最朴素、最本能的生活智慧。
代代更迭,每一代父母可能都有不得不想开的事。
也许这就是世间运行的规律。
想起《潜伏》里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也许,对于青春期父母,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