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决定一个孩子生命力的强弱
嗨你好,我是若琳~
上午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一个访谈,他提到: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厉害人物,就是他的生命力一定是肆无忌惮地释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
武志红老师举了自己的例子,他说今年49岁,按老家来说50了,现在没结婚没生孩子。
而且妈妈是农村老太太,要是一般家庭这不就炸了锅了,年年回去都要跟你说。
但他的母亲就提醒一句“还是结婚有个孩子好”。
每个生命本能上都想按自己的感觉而活。
他回想自己的前半生,正是父母没有过多的干涉和安排,才使得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
从小就能顺应自己的感觉,也展示了鲜活的生命状态。
生活中,父母过多的干涉会削弱孩子的生命力。
举很小的例子,孩子经常洒水,乱放东西,玩了玩具不及时放回,制造的垃圾不收拾。
以前,每当看到这种场景我就忍不住训斥孩子,一边唠叨,一边带着怨气帮他收拾,感觉每天都在处理这些没有意义的破事,烦躁得很。
但我没看到的是,孩子愣在那里手足无措的扭捏,在妈妈的指责声中,他心里感到无比羞耻和挫败。
通过这小事孩子学到的是犯错很可怕,是不被允许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会本能的激活熟悉的感受提前进入恐慌。
后来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孩子抗挫力差、害怕压力,是因为他长期处在被指责和评判的环境里。
一些父母习惯了对孩子做的事指指点点,不管做什么都要说上两句。
甚至在孩子独自享受成就感时,还要插上一句,“做的不错,妈妈很满意。”
上位者姿态的评价,孩子不想要这种夸奖。
所有不当行为就像一根根触角伸进了孩子的心理空间。
当心理空间受到挤压,容纳不了孩子本身的焦虑时,孩子可能会因为一点害怕而止步不前,这就是孩子的生命力被削弱的过程。
当生命力变弱,孩子会各种害怕,怕说错话,怕被否定,怕被嘲笑,因为他内心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相反,一个生命力强的孩子,他内心有非常高的自我认知体系。
他的心理空间足够大,能够承载他的焦虑和恐惧,他能把自我保护的非常好,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
遇到问题呢,由于之前有过很多次自我做主的成功经验,他们的自信心大于焦虑,自然显得更有勇气。
所以,孩子从小的养育环境非常重要。
看上去逻辑是这样,但我们会说过去,过去几十年环境差、教育落后,甚至还未普及,原生家庭不好等等,陷入这些负面影响就是一个死局。
人活着,眼睛是往前看的。
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1、放下自以为是的心态
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不要下意识的评判,给孩子下定义,他就是懒,他就是故意的。
这种带着情绪的解读,很难让我们形成一个正向沟通的局面,也很难看清事情的本质。
2、就事论事,及时给帮助
没有好的表现只说明孩子当下的状态没能力做出来那样的行为,不代表孩子有问题。
看见困难及时引导就好,假如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命令,他自己承担不行动的后果就是惩罚了,不用进行一些人为的惩罚。
惩罚会让孩子一时忌惮,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亲子关系的亲近。
3、看到好的一面
在糟糕的事情里永远看到好的一面,孩子磨蹭了好久没写完,但他至少没有直接放弃去玩,依然坐在那煎熬,这对于当时的他就是一种进步。
善于看见孩子做过的努力,不要一直盯着做不到的那部分。
孩子会在认可的语言里有更想变好的渴望。
4、完全信任+耐心
给孩子绝对信任,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坚持,相信孩子看得见你的努力,他会在你如此用心的状态里,不断感知到做事情的规律和流程。
一旦孩子体验到掌控感和成就感,他的心理空间就受到了保护。
也许一开始看不到效果你会不习惯,感觉心里没底,认为还不如训斥一顿见效快。
但请相信,当你放下自以为是的看法,不执着于和孩子争对错,当你有意识地在每一件小事上去尊重信任孩子,你们的亲子关系会发生质的改变。
你和孩子的人生质量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你会更多的体验到平和、喜悦,你对生活对未来会充满希望。
当你逐渐拥有这样的心态和精气神,你的榜样力量只会无限放大。
孩子会带给你越来越多惊喜,而不是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