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催命鬼到后勤部长的转变
儿子书桌上的倒计时牌已翻到42天,我却选择了佛系。
想想前些天的这个时间我正在家长群里抢最后一份”押题宝典”。
那时我还是个”鸡血妈妈”:早晨五点半起床做营养早餐,然而儿子却没好好吃完过,晚上整理错题到凌晨,儿子却不屑去看,催他打卡,而他却以打卡名义拿上手机开差看游戏直播,胸中的怒火直冲天灵盖。
我突然发现自己活得像个监视器——厨房贴着作息表,冰箱贴着励志标语,连厕所都贴着化学公式。
我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孩子。
《追风筝的人》里说过:”孩子不是图画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当焦虑的潮水退去,我看见了儿子掌心重新攥紧的力量。
偶然抬头看见儿子弓着背写作业,校服领子歪在一边,突然想起班主任那句话:”孩子现在最缺的,是好好吃顿饭,好好睡个觉。”
二、放手后发现的三个秘密
那天清晨,儿子把写满红叉的数学卷揉成团扔出窗外时,我突然看清镜子里的自己:眼窝深陷,法令纹里刻着焦虑,活像个偏执的监工。
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在此刻显灵。
当我越是强调”不要紧张”,儿子脸上的痘痘就蔓延得越猖狂;越是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她的模拟考排名就越往下坠。
那个周末,我鬼使神差地取消了周末的英语补习班,带他吃自助餐,骑车带他去公园兜风,风吹起了校服衣角,放开车把的双手伸向天空,大声嘶吼着向前,看着他被太阳晒红的脸,我突然明白三个道理:
1. 男孩是充电宝,得放电才能充电:自从允许他每天打半小时篮球,背课文速度反而快了;
2. 越催越慢,不催反快:有次忍住没问周考成绩,他主动拿着满分的数学卷找我签字;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就像家里那盆仙人掌,我天天盯着它不长,不管它倒冒出花苞。
三、42天能做的小事清单
现在的我成了”佛系后勤部长”:
– 早晨准备面包牛奶时,偷偷把他书包里的教辅换成数学漫画书;
– 在他解不出题转笔时,默默递块巧克力而不是讲大道理;
– 发现草稿纸上的机甲涂鸦,会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未来的设计师”。
前两天整理房间,看见他日记本里夹着张纸条:”老妈最近不念经了,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偷懒。”
突然鼻子发酸——原来我们都在笨拙地学着体谅对方。
倒计时牌还在翻页,但厨房飘出的红烧肉香盖过了焦虑。
42天后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找回了最珍贵的两样东西:热气腾腾的晚餐,和那个会窝在沙发跟我抢薯片的少年。
中考不过是人生长跑中的补水站,而母爱,本就应该像春天的溪水,静静滋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