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骂我妈”
初中生课堂互骂暴怒
老师两招
教会学生 “情绪刹车”
01
那天,我刚上课,粉笔尖刚触及黑板,“砰” 的一声拍桌响骤然划破课堂的平静。
我猛地回头,只见本该面向我坐在第一排学生小刘,此刻竟背对着我站着,扭头涨红着脸,怒指着第二排的小王,声音里满是愤怒,对我吼道:“老师,他骂我妈!”
02
教室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嘘声,几十道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小王身上。小王也不甘示弱,“腾” 地站起身,椅子与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对着小刘叫道:“我骂了,怎么了,是你先骂我,我是正当还击。”
03
我望着悬浮在阳光中的粉笔灰,又看看两张写满愤怒的脸,心中暗自感慨:要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断不会闹到这般田地。因为在我的班级里,学生们早已领悟 “反应即认同” 的陷阱,也具备 “到我这事情就结束” 的处事智慧。
04
在学校日常中,初中生类似的冲突并不少见。学生们起初玩闹时嘻嘻哈哈,可渐渐的,玩笑尺度变大,动作变形,言语也愈发放肆。玩着玩着,一方占了上风,一方落了下风,这时他们才想起还有老师这么个人。
05
处于劣势的希望老师能帮自己 “讨回公道”,暂时占优的则盼着复盘过程,撇清自己 “始作俑者” 的嫌疑。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老师仿佛成了疲于奔命的 “老娘舅”。
06
在我自己带的班级,学生刚进校六年级的时候,我花了不少时间教导学生,遇到这类情况要做好两点:“反应即认同” 与 “到我这事情就结束”。
07
“反应即认同”,意思是当我们急于回应他人的恶意言语时,就会不自觉掉入对方设下的陷阱,按照对方的思路行事,如同配合对方表演一场早已编排好的短剧,还接受了对方给自己设定的 “丑角” 角色。
08
就像此刻暴怒的小刘,像极了被踩到尾巴的小猫,张牙舞爪地当众发脾气,却完全被小王掌控了行为和情绪。
小刘的激烈反应,恰恰是小王期待看到的,这反而凸显了小王言语攻击的 “威力”。
若想化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回应,如此一来,小王的恶言恶语没了 “接招者”,只能反噬到他自己身上。
09
我常告诫学生:恶意是攻击者内心的投射,与你无关。
回应恶意,就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反复回应恶意,更是在给对方 “充电”。所以,面对恶意,不睬不理才是明智之举。
10
“到我这事情就结束”,是指当矛盾纠纷一触即发,或是事态即将恶化时,要及时喊停。这不是懦弱,而是避其锋芒的睿智。
丘吉尔曾说:“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主动回避或者暂停,并非是懦弱的表现。
11
我希望这两个方法,能给其他班级的学生一些借鉴。
我也在课后专门找了小刘和小王,面对面交流,他们也承认课上都太冲动,要慢慢学会“情绪刹车”,领悟“到我这事情就结束”的智慧。
12
教育不是在问题爆发后匆忙 “灭火”,而应如园丁般,耐心观察幼苗在风雨中的姿态。那些看似失控的争吵,实则是青春在成长过程中的摸索。
当我们教会孩子在情绪风暴中按下 “暂停键”,他们终将学会沉稳处事,在生活的土地上稳稳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