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和“惯孩子”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第一次当父母,很多家长都在育儿这条路上磕磕绊绊,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但往往也容易掉入一个陷阱,那就是以“爱”的名义,“放纵”孩子,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
有个教育家曾说: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放任他做这3件事。
看似是“自由成长”,实则会害了孩子一生!
01
放纵发脾气
孩子撒泼打滚要买零食,家长无奈妥协;
孩子对长辈大吼大叫,家长一笑而过……
这不是“包容天性”,而是默许孩子践踏底线。
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求助:
“我家孩子一不顺心就摔东西,全家人都得哄着!”
“有一次因为没给他买新款玩具,孩子竟抓起花瓶砸向地板,碎玻璃划伤了奶奶的脚,他却在一旁拍手大笑。”
“孩子这样乱发脾气怎么办?”
有个网友的回复一针见血:
孩子在无节制的溺爱中,注定成为 “情绪暴君”。
长期的溺爱、纵容会导致孩子缺乏同理心,很容易发展成极端自我中心的人格,凡事只顾自己,不尊重他人。
当孩子发现哭闹能控制父母、摔打能宣泄不满,就会用极端方式应对所有挫折。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长期放纵情绪的孩子,大脑杏仁核会过度发育,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冲动控制障碍。
而那些从小被引导管理情绪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更高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
我们尊重孩子“有情绪”,但不能纵容用乱发脾气的方式伤害和控制他人,也不能放纵孩子在错误的行为上越走越远。
接纳情绪但不纵容行为,要让孩子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应对挫折。
情绪管理,是孩子需要修炼的第一堂道德课。
父母可以这样做:
温柔而坚定: 孩子哭闹撒泼时,平静告知“哭完我们再聊”,拒绝被孩子的情绪绑架;
树立榜样: 家长自身避免暴躁、抱怨、行为失控,用冷静沟通代替吼叫、摔打;
教会表达: 引导孩子用语言说出感受,比如“我生气是因为……”,而非用打人、扔东西、说脏话的行为方式发泄。
02
放纵沉迷手机
当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屏幕,人生终将被 “电子鸦片” 吞噬。
美国心理学家简・海丽提出 “数字原住民困境”:
过度沉迷电子设备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会滞后,导致注意力涣散、创造力下降。
被动接收屏幕刺激(如短视频、游戏)会减少儿童主动思考、实践和社交的机会,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健康塑造
就像温水煮青蛙,当孩子习惯了即时反馈的快感,就难以忍受现实世界的延迟满足。
有调研显示:
每天使用手机超 4 小时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 2.3 倍。
曾有个父亲在网上哭诉:
12岁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每天抱着手机昼夜颠倒的玩,成绩从班级前十暴跌至倒数,视力也从 5.0 降到 4.2。
更可怕的是,孩子开始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连最爱的足球也不愿踢了。
有位作家说: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现代社会,学会与电子产品保持健康距离,是孩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一位妈妈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她为了帮女儿戒手机,发起 “家庭断网一小时” 活动:每天晚餐后,全家一起读书、下棋、散步。用行动告诉孩子,手机只是工具,生活中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
三个月后,女儿主动将手机设置成 “专注模式”,还重拾了搁置已久的绘画爱好。
以下对策也可供家长参考:
设立规则: 明确手机使用时间,比如每天不超过1小时,写作业时禁用;
转移兴趣: 用运动、阅读、户外活动替代虚拟世界的刺激;
替代活动:陪孩子一起看纪律片、看电影、带孩子参加社交聚会、社区义工等填补空虚感。
03
放纵逃避责任
有天接孩子放学,听到旁边有个妈妈说“我家孩子从不做家务,连书包都是奶奶收拾!”
我以为是抱怨,转头看去,发现那妈妈的表情是 “炫耀” 。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人生的越权。”
那些被纵容逃避责任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在独立生活的考验前溃不成军。
想起一位四年级数学老师说的一件事:
她说班里有个孩子,要求她整理错题本时,她竟哭闹着说“我爸妈会帮我弄!”
心理研究指出:
长期逃避责任的孩子,会形成“受害者心态”,遇到困难只会抱怨环境、依赖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竞争,也很容易成为“啃老族”。
不包办、不放纵孩子逃避责任,从小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独立,适应社会的各种挑战。
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庭“责任教育”:根据年龄分配家务,孩子 3 岁要学会整理玩具,5 岁帮忙洗碗,10 岁洗衣服整理房间,培养“家庭共同体”意识;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作业没完成,要自己面对老师批评;弄坏东西,要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
赋予责任价值:从整理书包、清洗餐具等小事开始,逐步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参与家庭决策,体会 “被需要” 的价值。
04
写在最后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约束的艺术。”
真正的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帮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
放纵一时,或许能换来暂时的平静,却会让孩子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别让“以爱之名”害了孩子,趁一切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