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孩子青春期,那应该是每个父母都特别头大的阶段。
看过很多父母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态度,有的天天指责打骂,有的可能已经就变成了不管不问,直接摆烂。
父母总说自己的耐心是被孩子磨没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我有点相信了。
回想起曾经待在亲戚家的时光,那段时间孩子也是因为青春期,有点抑郁。
不喜欢上学,作业不写,书也不读,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还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她的妈妈越不喜欢她干啥,她专门干啥,以此为乐趣。
除了吃饭上厕所出来一下,基本都闷在房间里,昏天暗日的。
每天都是绞尽脑汁,想很多办法跟她妈妈对着干,好像生活除了这件事,别的都提不起她的兴趣。
她的妈妈从一开始好言好语相劝,到最后总会变成恶言相向。
我看到了她妈妈的情绪和耐心的转换,有些时候确实很无奈。
她跟我讲,其实不想吼孩子,因为怕他走极端,但说来说去都不听,不知道用什么办法了,自己都搞崩溃了。
孩子整天跟没事人一样,甚至连表情和语言都很冷漠。
这让她妈妈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些心寒。
对付青春期的孩子,硬杠绝对不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最后总是父母会输,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与其硬杠,不如让自己学会柔软下来,换一种方式去对待孩子。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是最不喜欢被管的,但父母却总是做不到这一点。
大部分的父母控制欲都比较强,总认为孩子小,很多东西不懂,都一样一样的,给孩子安排好。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会把自己当个小大人。
这个时候我们不改变方法,还按照以前的方式去管教他们,就会糟反感。
也不是说就不需要管孩子,只不过不要管的那么细,给孩子设定一个大的框架和原则,这框架和原则里,让孩子去试错。
比如,学会看见孩子,而不是总挑孩子的刺。
我们对孩子产生情绪,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外在表现不如我们的意。
但那就他们本来的样子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行为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些内心的想法。
我们如果只看孩子的行为,不去理解孩子的内心,误会就会越来越大。
而且事物也不只有一面,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的那一面。
就像玩游戏一样,父母看到的是孩子浪费时间,但是却看不到孩子的专注力,还有他们的学习力。
专注力和学习力才是最主要的东西。
比如,多融入孩子的世界,放低姿态,多去向他们“请教”。
想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话,必须先让孩子接受我们这个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融入孩子的世界。
不要总觉得孩子玩的那些都是没名堂的,父母越是看不上,孩子越喜欢。
与其对着干,还不如放下自己,多了解了解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不懂的时候多跟孩子请教,让孩子也多当几回“老师”,增加孩子的自信,也能够促进亲子关系。
当父母能够和孩子玩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
距离一近,孩子才有意愿听我们讲那些“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