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长大后“和爸爸不亲”的孩子,其实在小时候就有预兆,3个原因扎心却真实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姐妹们,你家孩子和爸爸亲吗?看看是不是这样:

“闺女三个月没喊过爸爸了,昨天开口是要生活费。”

“儿子高考填志愿,宁可问网友也不问我。”

“小时候骑我身上玩超人变身,现在见面比见甲方还尴尬……”

身边很多姐妹说:”我家孩子也这样,和爸爸像陌生人。”

其实啊,孩子长大后和爸爸的疏离感,早在童年就埋下了伏笔。

小书虫妈妈妈养育了两个孩子,我翻了很多育儿书、请教了儿童心理专家,发现这些 “不亲” 的信号和解决办法,藏着不少科学道理呢。

一、孩子和爸爸不亲,小时候早有预兆

先说我姐家的真实故事。她孩子3 岁时还整天追着爸爸要举高高,玩游戏,可自从姐夫升职后,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加班也是常态。

孩子想要爸爸陪玩的机会,真的很少!

去年我去她家,发现孩子写作文《我的爸爸》,通篇都是 “爸爸加班、爸爸周末补觉的样子”。

更让人心酸的是,孩子摔倒时本能喊 “妈妈”,拿到奖状先扑向妈妈,连睡前故事都指定要妈妈讲 。

这正是儿童心理学里说的 “依恋单一化”。

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早就告诉我们:0-6 岁是孩子建立 “安全依恋” 的关键期。

如果爸爸长期缺席日常互动,孩子会默认 “爸爸是遥远的存在”,情感纽带就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慢慢就漏没了。

还有个细节特别典型:有些爸爸一出现就板着脸问作业、训话、批评,孩子潜意识里把爸爸和 “压力”” 批评 ” 绑定,自然像躲老师一样躲着他。

二、为啥亲父子会变成 “最熟悉的陌生人”?

明明是亲爸,为啥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这 3 个原因扎心却真实。

01.缺少陪伴,感情“欠费”

我闺蜜老公总说 “男人赚钱养家就行”,回家就瘫沙发刷手机。孩子想找他玩,他每次头也不抬:”找你妈去”。

心理学上有个 “情感账户” 理论,每次高质量陪伴是 “存钱”,比如一起搭积木、疯跑玩耍;每次拒绝或敷衍是 “取钱”。

当孩子发现找爸爸就会被冷落,自然就关上了心门。

研究发现,父亲每周陪伴不足 6 小时的孩子,青春期出现沟通障碍的概率高出 3 倍。

02.只会安排任务,缺少情感交流

我哥是典型的 “任务型爸爸”:接送孩子时全程看手机,辅导作业只盯着错题,唯一的亲子活动是 “监督练琴”。

孩子经常跟我说:”我爸爸像个会说话的监控器。”

儿童发展学家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 “爸爸在身边”,而是 “爸爸的心在身边”。

比如孩子兴奋地展示手工作品时,爸爸面无表情,冷冷一句 “还可以” ,孩子就会感觉到爸爸是个没有温度的“冰人”。

如果这时,爸爸蹲下来认真问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让爸爸感到很惊喜”,这时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对他的尊重和鼓励。

03.”打压式教育” 浇灭了分享欲

我曾见过一个场景:孩子考了 98 分,开心地拿给爸爸看,换来一句 “你表弟都考 100,你怎么失去2分的?”

孩子瞬间抿紧嘴唇,奖状在手里揉出褶皱。

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向父母分享喜悦时,大脑会分泌催产素(亲密激素),而打压式回应会抑制这种激素分泌,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打开心扉。

三、如何让父子/父女关系变亲密?

先分享我家那位 “甩手掌柜” 爸爸的逆袭经历。以前老大看到爸爸就躲,现在爷俩能勾肩搭背聊半天。

秘诀就这三招,每招都符合儿童心理规律,普通爸爸也能做到:

(1) 每天 10 分钟 “平行陪伴”

心理学里有个 “平行游戏法”:和孩子并排做他喜欢的事(比如拼乐高、打球、挖沙子),边玩边随口聊。

我老公现在每天陪二宝玩拼乐高,故意笨手笨脚让孩子当 “教练”:”宝贝,这块应该装哪里?”

孩子眼睛都亮了,主动教爸爸安装、改造型。

这种放松的互动能让孩子感受到 “爸爸是同伴,不是考官”,大脑会释放更多多巴胺(快乐激素),自然愿意亲近。

(2)抓住 “脆弱时刻”,用共情代替说教

我姐按照儿童心理专家的建议,让姐夫做了件事:某天故意在孩子面前 “示弱”。

比如搬东西时说 “爸爸好像搬不动了,你能帮我吗?”

孩子立刻跑过来帮忙,姐夫趁机说:”有儿子真好,爸爸小时候没人帮忙,只能自己慢慢搬。”

孩子突然问:”爸爸小时候也会害怕吗?” 父子俩第一次聊起了童年。

儿童行为学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 “脆弱时刻” 特别敏感,这种平等的分享能快速拉近心理距离。

3. 建立“爸爸专属陪伴日”

我家每周六是 “爸爸专属日”,爸爸单独带孩子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次爸爸加班,老大主动说:”今天没时间就算了吧。” 爸爸却推掉应酬说:”这是我们的约定啊。”

现在孩子一到周六就期待,逢人就说:”我爸爸每周陪我做一件超酷的事。”

规律性的专属互动会在孩子大脑形成 “幸福印记”,想起爸爸就联想到温暖和期待。

前两天看到句话特别戳心:“爸爸的有效期,其实只有 10 年。”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想抱他他会躲开;想聊天他嫌唠叨。

与其等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从每天 10 分钟的高效陪伴开始。

你家孩子和爸爸亲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长大后“和爸爸不亲”的孩子,其实在小时候就有预兆,3个原因扎心却真实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