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一个家庭说话的方式,决定孩子认知的上限和幸福的下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几天晚上,我和大宝“吵吵”了起来。

本身是件很小的事,他那天任务有点重,拖拉了一会,我就没忍住,唠叨了他几句。

结果,青春期的大宝“唰”地拉上书包,面无表情地盯着我:“我知道了,你能不能别说了?”

虽然心里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说摸不定的狗脾气,但我当时还是没忍住,皱着眉头问他:“你不能好好说话吗?”

说完这句话,我突然感觉哪里不对——我好像也没有在“好好说话”。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

他已经不再会像小时候一样,像一块海绵,照单全收地听我说“人生大道理”了。

青春期的他,更像一面镜子,拒绝我的建议意见的同时,又反射了我投向他的情绪、语气、话术。

表面上,他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实际上,他又越来越像我(也包括老王)。

从小到大,我们以为“只是说了两句”,孩子却记住了我们的语气、情绪、甚至潜台词;

我们以为说了很多话是“为他好”,在他那里,却成了负面语言产生的源头;

我们以为孩子会听我们说教,实际上,我们的说话方式影响力更大,会悄无声息地塑造孩子的人格。

可以说,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不仅塑造孩子的性格、情绪,更会深深影响他未来的思维模式,乃至人际关系。

无论如何,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说话。

这不仅关乎孩子的认知上限,也决定着家庭的温度,甚至关系到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下限。

好好说话

提升孩子认知的上限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思维成长的土壤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很多人忽略了,父母最早教会孩子的,不是识字认数,不是背诗写字,而是说话和思考的方式。

一个总是被指责“你怎么总这样”的孩子,很难学会思考“我还能怎么做”。遇到事情,他不会第一时间探索尝试,更容易感到羞耻、委屈和自我否定。

而一个经常听到父母说“没关系,可以再想想办法”的孩子,他在大脑里构建起的就是“失败是正常的、问题可以解决”的认知模式。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指出的那样,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依赖于一个大前提——情绪安全。

我们说出什么样的话、营造了怎样的环境,他们就会用怎样的情绪看待世界;我们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愿意表达,能不能主动思考,是不是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处于语言暴力、否定、冷嘲热讽的环境中,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判断、计划思考的区域)会在高压下“关闭”。

他学不会分析、也做不出决策,认知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孩子“越吼越不听”“越讲越顶嘴”——因为当你大声呵斥、满脸怒火时,他的大脑已经进入“防御模式”,关闭了思考的大门。

▍用支持性的语言,打开孩子的思维边界

想要拉高孩子认知的上限,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尤其要注意,多使用“支持性语言”。

什么是支持性语言?不是空洞的表扬,是具体、真诚、共情、有边界的表达。

比如,当孩子犯错了,我们不要急着否定:“你怎么老是这样?”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是一种邀请式的沟通,既不否定他,也不过分包办,而是引导他参与思考。

又比如,孩子情绪不高,不配合家长时,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说什么都不听?”

这时候如果换个说法呢?

“我有点担心。你是不是不太开心,遇到什么事了吗?”这就是一种共情。

总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按照下面三个大原则去和孩子沟通:

少说“你怎样”,多说“我感受”;

少用否定句,多用过程型语言;

少打标签,多给具体反馈。

当然,上面的原则不止适用于想数落孩子的时候,夸奖时也是一样——

孩子考了好成绩,不要只说“你真棒”,而要说:“我平时就看到了,你这次确实比上学期更努力,特别是英语阅读,你复习的时候超级认真。”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明白:努力能被看到,成长有迹可循。

最后,再补充个实用小技巧:在日常沟通中,尽量让鼓励性的正向语言的占比,高于批评性的负面语言。

语言有温度,也有方向。你说出口的话,其实是孩子人生方向的风标。

好好说话

守住家庭和孩子幸福的下限

▍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家庭的温度

有些家庭,说话的作用其实有点畸形:很多人不是通过说话沟通,而是用来宣泄情绪。

妈妈累到爆炸,吼孩子几句;爸爸心情不好,训孩子一顿;孩子从小心翼翼变成和家长针锋相对,本质上都是家长负面情绪的出口。

日积月累,家庭的温度一点点消失,留下的只有一地情绪残渣。

其实,家庭氛围好不好,看家庭成员说话方式就知道。

好的家庭氛围,不是永远不吵架,但他们即使在冲突中,也能保留最基本的沟通。

反而,有些家长说自己不爱发脾气,也不和孩子动手,但日常说话却以冷嘲热讽为主:

该说的事不说,不该说的事冲口而出;心里有情绪,却永远不直接表达,到处挑刺;孩子憋着、伴侣闷着,大人抱怨孩子不懂事,孩子又觉得爸妈不理解……

最后看似只是家里气氛有点沉闷,但那种感觉却像钝刀子一样,让孩子一点点破防,失去安全感。

这样的环境,伤孩子于无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沟通模式的“遵守导向”(以控制、命令为主的方式),和青少年的抑郁倾向高度相关;而“交谈导向”的家庭(鼓励交流、尊重差异),更容易养出情绪稳定、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

换句话说,我们说话的方式,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影响着当下的家庭氛围,更深远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乃至人生底色。

▍换一种语气,说出爱与边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好好说话”?

答案是:有效沟通,有温度、有边界地传达爱和规矩。

孩子顶嘴、发脾气(青春期的状况尤为严重),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讲道理”或者“发更大的脾气”。

可是在情绪高涨时,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然后就变成了冲突、吵架。

因此,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是“情绪先行,问题后置”——先共情,后分析;先听懂,再讲理。

孩子一言不发生闷气或者噼里啪啦输出时,我们可以先问问:“是不是今天有点委屈了?”

这样的角度,会比一顿说教更快让孩子平静下来。

还有,家长情绪上头时有一种常见的情绪勒索式语言——“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就不能好好学习?”

电视剧《小舍得》

这类话,会把好好的爱变成“债”,让孩子在愧疚与抗拒中迷失方向。

所以不如换个说法:“我们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但那是因为我们真的很爱你。爸妈不是希望你回报什么,只希望你也能用心对待自己的人生。”

内容差不太多,孩子的感受却天差地别。

这才是成熟的爱的表达:有情绪,但不踏过边界去干扰属于孩子的人生课题;有要求,但不用愧疚感绑架孩子。

还有一点,我觉得值得单独拿出来和大家说:夫妻之间的说话方式,也在影响着孩子。

很多夫妻都有“婚姻失语症”,结婚十几年,有情人终成队友——只谈任务,不谈情感;只分配家务,不交流情绪。

电视剧《三十而已》

其实,夫妻之间哪怕多说一句“你辛苦了”,也比天天沉默更好。

因为这些“废话”,恰恰是亲密关系的保鲜剂。

温和关心彼此的父母,每个成员都愿意表达情绪和感谢的家庭,会默默滋养孩子,让孩子有底气、有安全感地长大。

忘了在哪看过一个视频,一名心理咨询师说:“从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就能判断出他童年有没有被温柔对待过。”

被温柔以待的孩子,说话温和、不急不躁;从小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用攻击性语言为自己辩护。

可惜,我们这一代80后,大多没有遇到能好好说话的父母。

好在,我们从自己童年的感受出发,一路磕绊、一路摸索,知道了自己该成为怎样的父母。

之前的文章下,有位同学给出了一条高度精炼的标准

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主任”,而是懂得共情的倾听者、引路人。

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托举,就藏在我们的语言里,藏在一餐一饭间、一问一答中。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家里好好说话。

愿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着风的轻柔、水的包容、阳光的温暖。

给孩子,也给我们自己,一个温馨而稳固的家。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一个家庭说话的方式,决定孩子认知的上限和幸福的下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