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不想上学、作业拖沓……这是当代学生身上普遍出现的问题。
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缺乏学习动力。
那这个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呢?
在此,我依旧不想长篇大论,而仍然从一个小小的视角来讲讲。
我们但凡做个比较,就会发现其实当下的学生并不比老一辈的人更苦。
几十年前,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里的孩子)不仅要花时间学习,甚至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大量农活。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饱受饥饿贫穷之苦。
比起如今大部分衣食无忧的学生而言,他们无疑苦多了!
那为何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厌学状况呢?
那是因为当时虽然苦,但苦在农活而非学习,所以孩子们普遍更喜欢学习。
并且在当时,“知识改变命运”是深入人心的信念,大部分学生根本不需要动员,就会拼命学习以争取走出农村。
当时的苦,是劳力而不劳心的苦。
而话说当下,情形已大不相同。
大部分学生早已衣食无忧,自然就不会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冲动。
或者说,他们遭遇是另一种模式的“知识改变命运”:本来还享受着灿烂美好的童年,突然开始学知识、进辅导班,美好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
知识没有改善命运,反而糟蹋了命运,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可能还喜欢学习呢?
更为要命的是,虽然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辈们的思想意识却往往仍未改变。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印刻入长辈们的骨髓,并想灌输给生活状况早已变化的孩子们。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你少考一分,就会被一整个操场的人超过!”
这样的苦跟生活的苦不一样,它不是真实的切身的,而是人为制造的,是虚幻而捉摸不透的。
它像幽灵一般萦绕在孩子身边,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不仅让他们劳力,更使他们劳心。
那难道说,衣食无忧的孩子们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吗?
其实不然,就拿我们学习的那些知识来说,绝大部分还真是衣食无忧之人创造或发现的。
如许多科学知识,都是西方的那些贵族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得到的灵感。
所以,衣食无忧本应当是深入学习的物质保障,而不是努力学习的障碍。
那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设想呢?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淡化竞争意识,提倡探究精神。
我们不要把学习仅仅当成获取利益、争夺资源的手段,而转而对知识本身抱有应有的尊重。
我们需知,学习本身就是人的本能,且看那些婴孩,谁不是对世界充满好奇,谁没有旺盛的学习欲望呢?
而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也多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的思想结晶,难道我们不应该静下心来用心领会其精妙,而就应该把它当作获取成绩的工具吗?
前面提及当下的孩子苦在“劳心”,而这“劳心”是人为制造的。
当下的教育氛围不仅塑造了鞭笞孩子们的无形之鞭,也将原本丰富多彩的知识抽象成了冷冰冰的答题工具。
此是顽疾之根本所在。
若不改,孩子们难免饱受“劳心”之苦,难免丧失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