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很多家长担心,早起不但影响着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关乎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那么,从小“睡懒觉”和“早起”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距有多大?
01睡不好,脑子真的转不动
有些孩子,平时挺机灵,活蹦乱跳,可一到早上上课,眼神涣散,状态像没开机,老师讲什么也听不进去。
其实不是孩子不用心,而是大脑还没“醒”过来。
哈佛医学院研究指出:
孩子晚上10点到凌晨2点这段时间,是大脑整理和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段。
简单说,白天学的东西,得靠晚上睡觉时“储存”进大脑。如果孩子老是晚睡,哪怕早起去上课,也只会越来越疲惫,成绩自然也难提上来。
02“强行早起”的孩子,常常在走神
有些家庭节奏紧张,孩子每天六点不到就被拉起来洗漱、吃饭、赶校车。
早是早了,但孩子一上午昏昏沉沉,根本提不起劲来听课。
其实,他们不是“自愿早起”,而是“被迫早起”。
起得早,脑子却没完全清醒,学习效率其实更低。
家长不要一味追求早起,而是要关注孩子有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入睡,有没有睡够,精神状态好不好。
要不然,早起反倒成了负担。
03孩子起得晚,不一定是“懒”
很多家长见孩子早上不起床,就火冒三丈:
“人家这个时候都读书1个小时了,你看看你。”
可事实上,有些孩子的作息本来就偏晚。他们的大脑在晚上更活跃,所以就睡的晚,起得晚。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生物钟”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孩子属于“夜猫子型”,即便你强行让他早睡早起,也很难调整状态。
所以,别光看起床时间,更要关注孩子有没有睡好、白天精神状态好不好。
04合理安排作息,胜过盲目拼时间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睡眠需求:
3-5岁:每天建议睡10-13小时(含午睡)
6-12岁:需要9-12小时
13岁以上:至少也要保证8小时
你说孩子晚上11点才睡,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勉强坚持几天还行,时间一长,状态肯定出问题。
科学的做法是,不要一刀切,而是慢慢调整。
比如,每天提前10分钟上床,让孩子慢慢习惯早睡。这样白天起床不会太痛苦,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05成绩好不好,看的是“清醒时”怎么用
不少家长把早起和成绩好划等号,总觉得孩子起得早就比别人勤奋。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孩子成绩好不好,关键是他们在最清醒、最有精神的时候,是不是在认真学习。
有的孩子7点起床,精神饱满,上午学得特别专注;
有的孩子6点就起,可是一上午迷迷糊糊,书翻了半天都没看进脑子。
重点不在“起得多早”,而是清醒时间的利用效率。
END 最后
“早起”和“睡懒觉”,不应该是评判孩子学习状态的唯一标准。
一个睡眠充足、状态稳定的孩子,学起来自然更高效。
管住作息,守住清醒,孩子的学习自然会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