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看完“弃猫效应”后才明白,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都是有原因的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冷漠的。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了,怎么和自己一点不亲?

非必要不说话、一说话就不耐烦,在家房门紧闭,在外电话不打一个。

明明对外人、同学热情大方,见到流浪小动物都会关心它们,为什么对父母就冷漠怒吼,一点不关心?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们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而一旦扭曲变硬,就很难复原。

孩子与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有研究表明:

那些长大后和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多半是源于童年创伤;

而每份隔阂的背后,都藏着被忽视的情感伤口。

这或许可以用 “弃猫效应” 解释:

童年时期经历的情感创伤,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成为亲子关系中的鸿沟。

01

什么是“弃猫效应”?

动物行为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将一只被遗弃过的猫重新收养,猫往往会变得异常温顺顺从,生怕再次被抛弃。

很多家长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情感威胁”的手段的让孩子顺从听话。

实际上,猫和孩子一样,在被抛弃、情感威胁后的乖巧、温顺背后,其实藏着随时被抛弃的不安和对主人/父母的戒备、不信任。

心理学研究表明:

经历过情感抛弃的个体,会对亲密关系产生防御机制。

在亲子关系中,那些经常被父母忽视、指责甚至威胁的孩子,就像被遗弃的猫,逐渐学会用冷漠和疏离来保护自己。

一个网友说:

“小时候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会把我的书包扔出家门,让我‘滚出去别回来’。

现在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很少给家里打电话。

每次妈妈问‘怎么不回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这里真的是我的家吗?”

这种情感上的隔阂,正是童年创伤的延续。

就像被反复丢弃的猫,最终会不再相信人类的善意,孩子在经历多次情感伤害后,也会逐渐关闭与父母连接的心门。

02

以下两种“情感威胁”行为父母慎用

冷暴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22岁的男孩对咨询师说:

“我爸妈从来没打过我,但我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

父母从小就对他采取 “冷处理”的教育方式。

犯错了不批评,而是几天不跟他说话;

取得成绩了不表扬,只是淡淡地说 “知道了”。

这种看似温和的教养方式,实则是一种隐性的情感暴力,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安全感。

心理学中的 “情感忽视” 理论指出:

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不亚于身体虐待。

当父母用冷漠、无视来对待孩子时,孩子会产生 “我不值得被爱” 的自我否定。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长期遭受冷暴力的孩子,大脑中负责情感连接的区域发育会受到抑制,成年后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这也会影响成年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他们也会用这种“冷暴力”的方式回应父母。

威胁恐吓

“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不好好写作业,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再这样,就把你送人。”

这些话可能是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说过的 “气话”,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真实的威胁。

《无条件养育》里有一个词叫“爱的撤回”,是一种情感抛弃,不是体罚,却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也许父母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语言,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自律主动。

可语言的力量不可估量,孩子有时理解不了大人的用意,会信以为真,最后更容易被语言所伤,然后走向叛逆和对立。

知乎上一位网友回忆:

“小时候我不愿意上兴趣班,妈妈就把我一个人留在陌生的教室门口,说‘你再不进去,我就不要你了’。

现在我长大了,每次做决定都要先想‘这样做爸妈会不会生气’,活得特别累。”

当父母用 “抛弃” 来威胁孩子顺从时,孩子会长久的陷入恐惧中。

钱志亮老师说过:

威胁式教育治标不治本,它只能使孩子短暂性地屈服,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体罚更严重,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暴力。

发展心理学中的 “依恋理论” 指出: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生的,当这种依恋被威胁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长期在威胁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讨好型人格,或者对情感连接产生恐惧和逃避。

当他们攒够了对父母的失望,就会用叛逆去塑造强大的自己。

每一个被“不爱”威胁过的孩子,终将走向“不乖”和“冷漠”这条路。

03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 “看见” 开始

孩子的疏远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情感忽视和伤害的结果。

健康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 “看见” 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孩子犯错时,与其指责打骂、冷暴力,不如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当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与其威胁恐吓,不如说:“说出你的想法/原因,我们一起商量下。”

当孩子和你分享喜悦时,不要忽视,当孩子成绩不好时,不要暴力威胁。

心理学中的 “共情式沟通” 方法建议父母: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

养育孩子,需要温柔的呵护而不是强硬的控制。

当我们学会用理解和尊重代替伤害和威胁时,孩子才会放心的信任父母、爱父母,与父母亲近。

04

写在最后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但这种 “目送” 应该是充满爱的自然分离,而不是无奈的、充满伤害的疏远。

那些被父母温柔以待、给予足够的爱与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愿意转身拥抱父母,拥抱那个叫做 “家” 的地方。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看完“弃猫效应”后才明白,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都是有原因的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