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我一直在权衡:到底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还是放在孩子身上?
一边是职场的压力和现实,一边是孩子的成长不可逆。
最开始,我觉得教育孩子最重要;后来,我觉得还是工作重要;但现在,我发现,还有一件事,更重要。
而这件事,更本质,更深层,它让我慢慢实现了:既能在职场上稳定自如,也能在亲子关系中游刃有余。
这件事是什么?我想从我的一个长期困惑讲起。
01
我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觉得不够?
孩子出生的头几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不是因为我都有母爱光环,而是从他一出生,我心里就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我不想让他重复我小时候的路。
我的成长经历谈不上多苦,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真正理解过。父母那一代的人,不懂得如何引导一个孩子的内在世界,虽然我很懂事听话,却也常常觉得孤独,不被看见,很多重要的能力和感受力被埋在了过度压抑和自我否定里。所以,当我成为妈妈,我暗下决心:绝不能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
我看了不少育儿书籍,下班后就往家里赶,节假日带他去公园、展览、户外活动……我以为,只要我多陪一点,孩子就一定会更好。
后来我干脆辞职在家,成了一名全职妈妈。
可结果呢?孩子也没有带得更好,自己心里也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才意识到:我拼了命想给他我没有的童年,但我给的,似乎也夹杂了太多我没来得及处理完的东西。
02
重返职场,以为找回了价值感
我想,也许,是我太放弃自我了,于是我开始重新投身工作,想在职场里找回自我价值。
工作确实让我重新感受到了一些久违的力量感和成就感。但很快,我又进入了新的循环: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晚上拖着一身疲惫,没有能量应付孩子的各种情绪。
为什么明明这么努力了,还是“都做不好”?
直到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到彼此的孩子、家庭、事业困惑,她问了我一句: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不是在‘工作 or 孩子’之间选择,而是在‘只有一个人的我’和‘一个系统支持的我’之间差别悬殊?”
这句话我回味了好久。
03
我们以为在努力,其实最需要的是系统
我忽然意识到:我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要么全职带娃,把自己完全贴在孩子身上;要么努力工作,把孩子放在一边。
可我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支持系统,既支撑孩子成长,也能承载我自己。孩子不需要我替他做一切,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一个能看见他、接纳他、激发他自驱力的系统。
我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小时候成绩挺好,不是靠刷题,而是因为,我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成长系统:老师教我做计划,表姐是我努力的榜样,妈妈从不催促学习反而尊重我自由成长……
我不是一个人学习,我是“一个系统在运转”。
而现在的我,无论是育儿还是工作,很多时候的焦虑、内耗、疲惫,其实是我在用一个人的力量,对抗一个系统的世界。
那些我们羡慕的从容妈妈、职场赢家、自由而有爱的人,不是她们不辛苦,而是她们有一整套支持系统在背后运转。我突然意识到:与其纠结“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不如问:我有没有为自己搭建一个支持人生的系统?
同样,如果我想要孩子更好地学习,不是强迫他刷题、控制他的时间表,而是为他搭建一个能自己运转的成长系统,而如果我想要真正支持他,我也必须先成为一个系统型的人,一个内在稳定、目标清晰、能持续学习与更新的系统。
所以,我的任务变得非常清晰,我把自己的系统分成了三个层:
第一层:情绪稳定系统。让我不因挫败而崩溃,不因育儿而爆炸。
第二层:认知成长系统。持续学习思考,看懂人生和关系的本质。
第三层:行动支持系统。有规划、有反馈、有同路人,走得稳也走得远。
最开始,我只从最小的、我最能控制的一步开始:每天留20分钟给自己,不看手机,只读书、静心或者书写。后来逐渐加了:练习觉察、处理情绪、做周回顾、加入成长社群……
我惊讶地发现:当我这个系统慢慢运转起来,工作更顺了,亲子冲突少了,孩子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我终于明白:最好的教育方式,从来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带着孩子一起看见,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
孩子成长的前提,是他所处的系统是完整、有力、能自我运转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父母的生命状态。
人到中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孩子教育重要?
现在我会说: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有能力,搭建并运转起自己的人生系统。
我们不是要做“完美妈妈”,“成功职场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系统型的自己。这才是,我们能留给孩子的,最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