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锦霖,想请教个育儿困惑:我家孩子总爱“越不让做越做”,比如不穿衣服,出去玩不穿鞋子(怕他感冒)、洗澡桶里拉尿(明确反对但没用,就说好玩)。我发现有时候凶一点他才听,有时候是凶也不听,下次还一样。
其实我不喜欢凶孩子吼孩子,因为一旦凶起来自己就容易情绪失控,甚至波及旁人。但也试过温和制止,他却当没听见;问他对错他也知道,但下次还犯。怎么做才是“温和又有力量”,然后让孩子把话听进去呢?
锦霖回复:
先抱抱你~带娃时遇到“越说越反着来”的情况真的超头疼,但你已经在主动思考解决方法啦,这特别棒!咱们慢慢来理清楚,就会发现其实“温和坚定有力量”没那么难,让孩子听进去也是有方法的。
首先我们要打破1个误区:“力量感≠凶”。
你说“有时候凶一点孩子才听话”,但凶其实是情绪的宣泄,反而会让孩子关注你的“情绪”而非“规则”。
真正的力量感是像外交官发言那样语气平静但态度明确(比如“这件事必须这样做,没有商量”)。孩子能从你的稳定里感受到“妈妈是认真的”,而不是“妈妈又生气了”。
想要对孩子说话有力量感,先问自己3句话。
当你想制止孩子行为时,先在心里过一遍:
❶ 这件事真的必须禁止/必须做吗?(比如“洗澡桶里拉尿”涉及卫生,必须禁止;但“偶尔光脚玩”如果不冷其实可以放宽)
❷ 我是希望他“配合我”,还是“明白规则”?(如果是前者,孩子会觉得“妈妈在控制我”;如果是后者,你会更平静)
❸ 我能坚持到底吗?(比如你说“不穿衣服就不能出门玩”,如果孩子哭闹你妥协了,他就知道“妈妈的话可以商量”)
举个例子:
孩子光脚或不穿衣服,你可以先判断“今天室温20度,不穿衣服确实会冷”(明确必要性)。
然后蹲下来平视他说:“宝贝,现在不穿衣服会感冒,感冒要喝很苦的药哦~我们选这件小熊衣服还是小兔子衣服?”(不带情绪,给选择但守住底线)。
如果他跑开,你可以平静地说:“那妈妈帮你穿啦”,然后直接抱过来穿(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当孩子“明知故犯”时,其实是在“测试底线”。
你说他“知道不对还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2-5岁的娃就像“小侦探”,会反复试探:“妈妈说不可以,到底多坚定?”“我闹一下,她会妥协吗?”
具体应对方法(以“澡桶拉尿”为例):
第一次发现:蹲下来拉着他的手,语气平静但认真:“宝贝,澡盆是洗澡的地方,尿尿要去马桶哦~下次想尿尿就喊妈妈,我们一起去马桶好吗?”(明确规则+给解决方案)
第二次再犯:立刻抱出澡盆,擦干净后说:“你在澡盆尿尿了,今天洗澡结束啦。”(行动一致,不生气但说到做到)
他做到时:眼睛亮晶晶地夸他:“哇,宝贝今天自己去马桶尿尿啦!真是讲卫生的小标兵~”(强化正确行为)
最后我们要明白,孩子行为反复是常态,而耐心是魔法。
你可能要重复100次“澡盆不尿尿”“要穿衣服”,但每一次坚定的引导都会在他心里种下规则的种子。他现在“笑”“跑开”,不是故意气你,是觉得“妈妈的反应好好玩”“原来妈妈会一直关注我”。
所以,保持高质量的陪伴也很重要,如果平时陪伴够,他“刷存在感”的需求就会少很多~。
慢慢来,你已经在成为更棒的妈妈啦!下次孩子再“挑战”你,试着深呼吸3秒,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话,你会发现他的小耳朵慢慢就竖起来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