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何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父母教养方式与以身作则的力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教授、甚至乞丐或强盗。”

行为主义相信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性格、能力和行为模式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验积累和学习逐渐“描绘”而成的。

有许多人认为,父母则是在这张白纸上涂色的第一人。事实上,有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情绪管理、行为示范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或行为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和态度,这会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传统的中式家长很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套上无形的枷锁。

从穿什么衣服到交什么朋友,事无巨细都要插手;怕孩子摔着碰着,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大大小小的决定,统统替孩子做主。

有时,父母的这种过度”控制”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自己的每一天都被父母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如说早上6:30必须起床,早餐只能吃妈妈觉得有营养的食物,放学后必须立即回家写作业,周末还要参加父母报名的补习班。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严格规定的作息时间,控制他们的日常活动轨迹,包办兴趣选择等管控性行为可能会损害孩子们的自主感,独立性和安全感。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变得畏缩不前,遇到困难更容易逃避(比如遇到稍难的数学题就放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焦虑的风险(Rapee, 2012)。

除此之外,冷漠、不给予支持,或者经常带有批评、否定的教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世界充满敌意,变得难以自信。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损,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自卑,大大的增加了抑郁的可能性。

那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合适的呢?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塞利格曼曾在他的著作《习得性乐观》中说过,那些将不利事件视为暂时的和外在的(乐观解释方式)人更有可能在面对逆境时更能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一项针对346名18至22岁大学生的研究(胡龙飞 等, 2012)发现,乐观这一积极特质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父母的否认呈显著负相关。

换句话说,在温暖、鼓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父母经常采用惩罚、拒绝或否认的教养方式的孩子更乐观。

这表明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而过于严厉或缺乏情感支持则会抑制这种积极特质的形成。

所以如果想帮助孩子建立更积极的人生观,家长可以从改善教养方式开始。

例如,当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为什么考的不好而是尝试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能做得更好。”

这样,当孩子发现,原来遇到困难时父母不是否定而是鼓励,慢慢地他们就会养成”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维方式,使孩子后来遇到难题反而更愿意钻研了。

以身作则

父母除了需要注意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外,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行为。

正如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77)所强调的,儿童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所以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带来显著的影响。

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如何应对压力,并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模仿父母使用的策略。比如说孩子会无意识地复制父母在生活中展现出的对于挑战的积极态度。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例如,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爱上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自己以身作则,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父母经常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书时,孩子就会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自然会对书籍产生好奇。慢慢地,他们也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但如果家长整天刷手机,却一个劲地催孩子快去读书,孩子心里肯定会想:”为什么你们可以玩手机不读书,还要我读?”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平衡,更不愿意阅读了。

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远不止需要乐观的,积极的,温暖的教养方式,和父母以身作则的力量,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的爱与耐心才是他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港湾。那么父母的爱与耐心,包括自我反思能力等如何培养呢?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何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父母教养方式与以身作则的力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