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会爱孩子的人,都有这1个特点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快点快点!磨蹭什么呢,上学要迟到了!”

“你看看人家小明,这次又考了满分,你呢?”

“哭什么哭!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坚强点!”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不长记性!”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

是不是也曾从你的嘴里脱口而出?

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操心,衣食住行,学习成长,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

我们坚信,严厉的督促、及时的纠正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更优秀”。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

有时候,我们越是用力“纠正”,孩子似乎越容易退缩、抗拒,甚至变得畏手畏脚?

那个曾经活泼爱笑的小家伙,怎么好像越来越“蔫”了?

那个你希望他自信勇敢的孩子,怎么面对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

01

为什么我们倾注了那么多“爱”和“努力”,却好像把孩子推得更远了?

哈佛大学那项著名的、持续了86年的“格兰特研究”,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核心秘密:

一个人成年后的幸福感和成就,与他童年时期感受到的“接纳度”息息相关。

研究追踪了数百位男性的一生,发现那些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父母高度接纳(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的人:

成年后拥有更稳定、更亲密的人际关系;

职业成就更高,面对挫折时复原力更强;

整体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更高;

甚至,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往往更好.

看,决定孩子未来高度的,或许不是你纠正了他多少错误,而是你给了他多少“被接纳”的安全感。

那么,“会爱孩子”的那个核心特点,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懂得并践行“接纳”。

02

接纳,不是溺爱,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降低标准!

接纳,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接纳,是理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性。

接纳,是允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和成长的过程。

接纳,是让孩子确信:

“无论你表现如何,我依然爱你这个人本身。”

不会接纳的爱,容易变成“有条件的爱”:

“纠正式”的爱:

焦点永远在孩子的“错误”和“不足”上。

孩子考了98分,先问那2分怎么丢的;

孩子帮忙做家务,先挑剔碗没洗干净、地没拖干净。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我永远不够好”。

“比较式”的爱: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这句话像一把刀,割伤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它传递的信息是:

“只有像别人那样,你才值得被爱。”

“焦虑转移式”的爱:

父母自身的焦虑(对未来的担忧、对完美的追求、对失控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过度的催促、指责和控制。

孩子成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和“救生圈”。

03

为什么“接纳”如此重要?

1. 接纳构建安全感:

当孩子知道,即使他搞砸了、考砸了、发脾气了,父母依然爱他、不会抛弃他时,他的内心会建立起坚固的安全基地。

这份安全感,是他敢于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的底气!

没有这份安全感,孩子容易陷入焦虑、退缩,甚至为了讨好父母而压抑真实的自我。

2. 接纳激发内驱力:

被接纳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会内化为强大的内在动力。

他努力、尝试、探索,是因为他享受成长本身,享受变得更好的过程,而不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或换取父母的爱。

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成长引擎!

3. 接纳培养高情商:

当孩子的情绪(即使是负面的)被父母看见、理解、接纳(注意:接纳情绪不等于接纳所有行为),他才能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情绪的“镜子”和“教练”。

被接纳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共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04

道理懂了,怎么做?

接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练习的能力。试试这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先处理情绪(你和孩子的)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或者“犯错”时,你的本能反应可能是烦躁、想立刻纠正/制止。

这时,请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深呼吸3秒,心里默数10下都行)。

问问自己:

“我现在是什么感受?(生气?焦虑?失望?)”

“孩子此刻可能是什么感受?(委屈?挫败?害怕?)”

记住:

当孩子(或你自己)处于强烈情绪中时,讲道理是无效的!

大脑的“情绪中心”(杏仁核)被激活,“理智中心”(前额叶)就下线了。

先处理情绪!

第二步:看见与共情,说出孩子的感受

蹲下来(或平视孩子),用温和的语气尝试说出他的感受:

“宝贝,积木倒了,你很生气/很沮丧,对吗?”

“你很想继续玩,但现在必须回家,你觉得很失望,是不是?”

“这道题做不出来,让你有点着急了,妈妈/爸爸感觉到了。”

重点:

即使你不认同他发脾气的原因,也要先承认他的感受是真实的。

这并不代表你同意他的行为。

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生气”,就像一束光,能瞬间穿透孩子的情绪风暴,让他感到被理解。

情绪被看见,才有机会平复。

第三步:区分“行为”与“人”,设立边界

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以及他作为人的价值。

不接纳的,是可能带来伤害或违背原则的行为。

错误示范: “你真是个坏孩子!总是打人!”(否定人格)

正确示范: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接纳情绪),但是打人是不对的,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能打人(明确边界)。你可以告诉哥哥‘我很生气!’或者来找妈妈帮忙(提供替代方案)。”

第四步:把“纠错”变成“共同解决问题”

当孩子情绪平稳后,把焦点从“追究错误”转向“如何解决/下次做得更好”。

把“你怎么又把水洒了?笨手笨脚的!”

换成:“哎呀,水洒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擦干净吧。想想看,下次怎么端水能更稳当呢?”

把“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上课听什么了?”

换成:“这道题卡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哪里没理解?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帮你?”

把选择权和思考权还给孩子!

你会发现,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往往比你直接命令更有效,他也更有动力去执行。

第五步:拥抱“不完美”,关注“过程”与“进步”

接纳意味着理解成长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

少说“你必须考第一”、“你必须做到完美”,多说:

“我看到你为这次考试努力复习了,这很棒!”(关注努力过程)

“哇!这次比上次多认识了5个字呢!”(关注点滴进步)

“没关系,这次没成功,我们学到了经验,下次再试试!”(接纳失败,鼓励再试)

05

接纳自己,是接纳孩子的起点

为什么我们明明想接纳,却常常控制不住地挑剔、指责、焦虑?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内心住着一个“未被接纳的小孩”。

我们小时候可能也常常被比较、被否定、被要求完美。

当我们对孩子“犯错”感到极度焦虑时,也许是因为触发了我们自己童年的伤痛——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失控。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

当你忍不住想发火、想纠正时,先暂停,问问自己:

“我此刻的强烈情绪,是因为眼前这件事,还是因为它勾起了我过去的某些感受?”

“我是在要求孩子,还是在弥补我童年未被满足的期待?”

能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学会拥抱自己内心那个“不够完美”的小孩,原谅自己也会犯错,你才能以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你的孩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会爱孩子的人,都有这1个特点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