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带儿子去游乐场,碰到邻居轩轩妈蹲在地上哭!
刚上一年级的轩轩,因为积木被同学碰倒,直接动手推了人,老师找家长时,轩轩妈还在辩解:“男孩子嘛,糙点养,调皮正常!”
可转头她就跟我吐槽:“现在孩子一点委屈都受不得,说两句就摔门,小时候明明很乖啊!”
其实我特别懂这种无奈。
养儿子 3 年,我也曾坚信 “男孩要严管”“不能太娇惯”,结果踩了一堆坑:
- 逼他 “不许哭”,他反而偷偷躲在被子里抽噎;
- 总说 “男孩要独立”,他遇到困难再也不跟我求助;
- 甚至因为怕他 “娘娘腔”,连他喜欢的粉色水杯都没收……
直到后来跟儿童心理医生聊,才明白:
养男孩不是 “糙养”“严管” 就够了,很多我们以为 “为他好” 的做法,其实都在悄悄伤害他。
今天就把最容易踩的 6 个坑整理出来,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的妈妈。
性格坑:
“男儿有泪不轻弹”?越压抑,越叛逆招
前阵子儿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抢了玩具,回来哭得稀里哗啦。
我第一反应就是说:“男孩子要坚强,这点小事别哭了,多丢人!”
结果他哭得更凶,还喊:“妈妈根本不喜欢我!”
医生:男孩的情绪感知力其实比女孩更敏感,只是他们从小被灌输 “哭是懦弱的”,所以才会用发脾气、摔东西来掩饰委屈。
错做法:
孩子哭时说 “不许哭”“男孩子要勇敢”,甚至嘲笑 “这么点事就哭,真没用”
危害:
他会慢慢不敢表达情绪,要么变得沉默寡言,要么用暴力发泄不满(就像轩轩那样)。
正确做法:
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比如儿子哭时,我现在会蹲下来抱他:“玩具被抢走,你是不是很生气也很委屈?” 等他平静下来,再问:“下次遇到这种事,要不要妈妈教你怎么跟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玩具,我还没玩完’?”
试过一次就见效!现在他遇到不开心,会主动说 “妈妈,我有点难过”,而不是哭闹。
能力坑:
“男孩要独立”?别用 “独立” 拒绝他的求助
我之前总怕儿子太依赖,比如他穿不好鞋子,我会说 “男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别总喊妈妈”;他想让我陪他搭积木,我又说 “你要学会一个人玩,不然以后没人陪你怎么办”。
结果呢?他现在遇到难题,宁愿自己闷着哭,也不跟我说!
有次幼儿园教系鞋带,他学不会,回家偷偷把鞋带剪了,就怕我骂他 “没用”。
错做法:
孩子求助时,用 “男孩要独立” 拒绝,甚至说 “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
危害:
他会觉得 “我不行”“妈妈不喜欢我麻烦她”,慢慢失去自信,遇到困难就逃避。
正确做法:
把 “拒绝” 换成 “帮他搭台阶”。
穿不好鞋子时,别说 “自己穿”,而是说 “妈妈陪你一起试,先把脚伸进左边的鞋子好不好”;他搭不好积木时,别让他 “自己想”,而是说 “你看,这里是不是可以先搭个底座?我们一起试试”。
独立不是 “逼出来” 的,是孩子在被帮助中,慢慢觉得 “我能行”,才愿意自己尝试。
情感坑:
“别跟男孩太亲密”?缺爱的男孩,才容易走弯路
有次跟婆婆吵架,就是因为她不让我给儿子睡前讲故事:“男孩大了,别总跟妈妈黏糊糊的,会养得娘娘腔!”
可我发现,那些被允许和妈妈亲密的男孩,反而更开朗!
我表妹家的儿子,每天睡前都会跟妈妈抱一会儿,说 “今天开心的事”,现在上二年级,遇到问题会主动跟家长沟通,从来不会偷偷摸摸做坏事。
错做法:
刻意疏远孩子,比如 “男孩要man一点,别总抱”“这么大了还跟妈妈睡,不害臊”。
危害:
男孩会觉得 “妈妈不爱我”,长大后要么不懂怎么爱别人,要么容易被别人的小恩小惠骗走(比如青春期遇到坏人)。
正确做法:
亲密不 “溺爱”,多做这 3 件事:
- 每天给一个拥抱,说 “妈妈今天也很爱你”;
- 他跟你分享小事时,别敷衍 “知道了”,而是认真听(比如他说 “今天蚂蚁搬饼干”,你可以说 “哇,蚂蚁好厉害,你观察得真仔细”);
- 偶尔让他帮你做事,比如 “妈妈拎不动菜,你能帮我拿一袋吗”!被需要的男孩,反而更有责任感。
规矩坑:
“男孩要严管,不然会翻天”?越说教,越不听
我之前管儿子特别严:看电视不能超过 20 分钟,吃饭必须坐好,玩具必须自己收拾…… 一旦他没做到,我就会念叨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结果呢?
他要么故意跟我对着干(我让他收拾玩具,他偏把玩具扔一地),
要么趁我不注意偷偷看电视,看到我回来马上关,眼神里全是害怕。
错做法:
用 “命令式” 说话,比如 “必须”“不准”“不许”,做错了就反复说教。
危害:
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胆小怕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正确做法:
把 “命令” 换成 “约定”,把 “说教” 换成 “找原因”。
比如看电视:跟他约定 “每天看完两集动画片就关,我们拉钩”,如果他没做到,别骂他,而是问 “是不是还想看呀?那我们明天可以多看一集,但今天要说话算话哦”;
比如不收拾玩具:别骂他 “懒”,而是说 “玩具散在地上,万一你踩到会摔跤的,我们一起收拾,看谁收得快好不好”!
孩子更愿意听 “商量” 的话,而不是 “命令”。
对比坑:
“你看隔壁男孩多乖”?越对比,越自卑
“你看隔壁乐乐,每次都自己吃饭,你还要妈妈喂”“楼下浩浩都会背唐诗了,你怎么还不会”—— 这些话我之前经常说,总觉得 “对比能激励孩子”。
直到有次儿子跟我说:“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如乐乐好?” 我才突然发现,他的头一直低着,声音小小的,眼里都没光了。
错做法:
拿孩子跟别人比,说 “你看 XX 多厉害”“你怎么不如 XX”。
危害:
孩子会觉得 “我什么都做不好”,慢慢变得自卑,甚至讨厌那个 “被对比的孩子”。
正确做法:
跟 “他自己” 比,而不是跟别人比。
比如他今天自己吃了半碗饭,你可以说 “你今天自己吃饭了,比昨天进步了,妈妈好开心”;
他背诗只背会两句,别骂他 “笨”,而是说 “你昨天一句都不会,今天会两句了,再练练就会背完啦”!
孩子需要的是 “你比昨天好” 的鼓励,而不是 “你不如别人” 的打击。
性别坑:
“男孩不能玩娃娃,会变娘”?越限制,越迷茫
我之前特别怕儿子 “娘娘腔”:不让他玩妹妹的娃娃,不让他穿粉色衣服,甚至他想跟女孩一起玩跳皮筋,我都会说 “那是女孩玩的,你去跟男孩踢足球”。
结果呢?他每次看到娃娃都会偷偷看,看到粉色杯子会小声问 “妈妈,那个杯子好看吗”,却不敢说想要。
错做法:
给男孩贴 “性别标签”,比如 “这是女孩玩的,男孩不能玩”“男孩要穿深色衣服,粉色太娘”。
危害:
孩子会觉得 “喜欢这些就是错的”,慢慢压抑自己的喜好,甚至对 “性别” 产生迷茫。
正确做法:
别用 “性别” 限制喜好,只需要教他 “尊重”。
他想玩娃娃:可以跟他说 “玩娃娃可以呀,我们可以教娃娃穿衣服,就像妈妈教你一样”。玩娃娃还能培养爱心;
他想穿粉色:可以说 “粉色很可爱,你喜欢就穿呀”—— 衣服只是颜色,不是 “性别标志”;
更重要的是,教他 “尊重女孩”,比如 “跟女孩一起玩时,要轻轻的,不能推别人”!
真正的 “阳刚”,是有爱心、懂尊重,而不是 “不碰女孩的东西”。
写在最后:
养儿子这 3 年,我最大的感悟是:
我们总想着 “把他养得像个男孩”,却忘了他首先是个 “孩子”!
他会哭,会害怕,会喜欢可爱的东西,会需要妈妈的拥抱,这些都很正常。
没有哪个男孩天生就 “听话”“勇敢”“有责任感”,这些品质不是 “逼出来”“骂出来” 的,而是在我们的理解、接纳和引导中,慢慢长出来的。
如果你也在养男孩,不妨看看自己有没有踩过这些坑。如果踩过也没关系,现在改还来得及!毕竟,我们的目标不是 “养出完美的男孩”,而是养出一个 “开心、自信、敢爱敢恨” 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