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一看见张姐,张姐在地上一脸汗地哄孩子,额头上都是汗,四五岁的样子,因为自己想要的奥特曼卡没买到,在地上又哭又闹,一手拽着张姐衣角不让走,喊着“我没!我没买就不来!”
“‘张姐‘哄’着又给我吸着气:‘现在把孩子都养难了,打不得,骂不得,只能顺着。’我看孩子哭闹了,心里有点不舒服——不是‘顺着’是‘往坑里带’啊”。我看孩子哭闹了,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这不是‘顺着’啊。
第一次,爸妈都想把最好留给孩子,就怕爱不够了。我们有时会把“爱”和“惯”画等号,认为孩子的一切要求都顺着,一切过错都包容,就是爱他,殊不知,正是这种“打着爱的旗号”的溺爱,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位老教师告诉我,“坏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从来不打骂,而是让他做这3件坏事。看着孩子‘长草了’,其实是将来让他‘长高个’。”
01
放纵孩子乱发脾气:别让 “小情绪” 变成 “大麻烦”
前两天看了一个帖子,楼主说她妈妈快被逼疯了,这孩子今年才6岁,一生气,就拿东西摔,早上不给他穿衣服,杯子摔地上,晚上不让看电视,绘本撕粉碎,最可恶的是有一次奶奶让他不要挑食,孩子竟然一巴掌把奶奶打回来了,说什么“你给我走开”。”
底下有一个留言,特别让人心里一沉:“孩子从来不是‘小霸王’,是家长自己一步步退让惯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在超市里撒泼要吃零食,你怕丢脸,买给他;孩子对大人生气没礼貌,你说“他还小,不懂事”;孩子为一点小事哭闹,你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哄他,你以为是“宽容”,其实你是默许他的“破底线”行为——他以后会认为,我发脾气了,我就是可以拥有我想要的东西,可以让人妥协。
时间久了,小孩就会成为“情绪暴君”:我高兴我行,我不好我行;有脾气就哭闹、摔东西、不沟通。更可怕的是,据神经科学家研究,长期情绪泛滥的孩子,脑中控制冲动的杏仁核过度发达,长大以后,就很容易因小事失态,在学校殴打同学、长大后跟同事暴脾气,等等,都吃了亏。
其实孩子有正常的情绪,我们不要阻止他哭,不用逼他去“不许生气”,但是要让他知道:“你可以有情绪,但是不能用伤害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我邻居家的就做得特别好:她家之前小孩也有脾气,每次发脾气就扔东西,后来她就不再骂也不哄,就坐在旁边说:“妈妈知道你发脾气啦,你哭完,我们再讲要怎么样。”等孩子不哭了,就问“你刚才发脾气是因为什么呀?除了扔东西,还有什么事让你觉得你妈妈应该知道你想要知道什么。”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哭闹也没用,学会了开口说话:“妈妈,刚刚我是生气了,因为我要先玩会玩具才能写作业呀”“我不喜欢吃青菜了,不过呢,你明天可以吃吗?””
养一个孩子就像树,要剪枝,不然枝丫长长把树压倒。孩子的情绪也一样,要让他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放任它“疯长”。
02
放纵孩子沉迷手机:别让 “电子屏幕” 偷走孩子的未来
上个月,我回家,看到堂哥家儿子,挺不是滋味的。他10岁多点吧,以前挺爱动挺爱动,每次看到他都要拉着人去抓蝴蝶、踢毽子。这次回去,人一天抱着个手机,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玩游戏,叫他吃饭叫好几次,以前最爱的足球,扔角落里灰了。
堂哥说:“开始想着让他安安静静的,我就给他玩这个,到后来管不住了,成绩也由前班倒数10分到现在视力也由5.0到4.3,上次体检的时候,说我有点驼背啊,天天看这个手机背得不行了。”
现在的孩童,全是“数字原住民”,从小时候开始就离不开手机、平板,要他们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行的,但是“不管”也是不行的。美国心理学家简・海丽有句话,“数字原住民陷阱”,沉溺于电子产品,大脑中负责思考、创造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就迟缓,习惯了短视频的“秒杀”,再让他坐下来读一本书、做一篇作业,就是“没劲”“坐不住”。
更可怕的是,据调查,每天使用手机4小时以上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几率是普通孩子的2.3倍,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意思”,没有手机里精彩,逐渐变得不愿说话、不愿见人、不想关心理解身边的人和事了。
其实不让孩子刷手机,不是“不要”而是“不要”的要害,我同事的方法或许值得参考:我同事家女儿以前也刷短视频,后来她晚上宣布“家庭断网一小时”——一家人的饭桌上手机都放进抽屉,大家看看绘本下下棋,或者去小区里遛个步。起初孩子不适应,总是闹着要看手机,后来她发现跟爸爸妈妈玩比刷手机有趣多了,后来主动把手机里的游戏删了,说“我要多画画”。
如果你的家里也有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不妨这样做:和孩子约定,比如每天只能玩1小时,做作业必须放在客厅;多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孩子爱画画就陪他一起画,爱运动则周末带他爬山、打球,让孩子觉得他的世界里比手机更有趣的事情很多很多,自然就放下了手机。
03
放纵孩子逃避责任:别让 “不操心” 变成 “没担当”
前段时间接孩子放学听两个妈妈唠嗑,一个妈妈说:“我家孩子从来不进家,书包是奶奶给他弄,衣服是我给他弄,他只需要学习。”另外一个妈妈说:“我家那个可幸福了。我家那个还需要自己收拾书包,擦桌子。”
可是,我注意到那个说“孩子幸福”的妈妈,后面就骂孩子太“不靠谱”:忘了带作业,是妈妈忘了叮嘱他带作业本;跟同学打起来,是同学惹他;把自己的水杯摔了,是妈妈摔了,怪桌子滑。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句台词:“父母的包办保护是对孩子人生的越位”,你替孩子做了一切,就是在剥夺他的机会,孩子小的时候不把自己的书籍整理好,长大之后也不会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小的时候不尽自己的责任,长大之后只会抱怨,小的时候不做家务,长大了也不会照顾自己,可能会沦为“啃老族”!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反映班上有位小朋友订错题本,哭哭啼啼“我爸妈会帮你搞”;弄错一位同学文具盒,立马“我妈会找你赔”,压根不会想到自己跟同学赔。
其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需要做什么大事,从小事开始,例如三岁的时候让他收下玩具,五岁帮他洗碗筷,十岁自己洗袜子整理书本。当孩子把玩具收好了,就说“谢谢你,玩具收好了,家里真干净”,孩子帮你摆碗筷,就告诉他“有你在帮忙,妈妈好轻松啊”。
还必须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没有写好,让你自己找老师解释;弄坏东西了,让你的零钱来赔。只有这样,孩子才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做错,而不要总让别人代劳。
04
写在最后
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格言说:“教育不是将孩子变成你所希望的模样,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他的内心秩序,让他懂得自我控制。”
爱孩子,不是纵容他的全部,不是迁就他的全部,而是从小教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教他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他对自己负责。
或许有时候你会显得有些“不忍心”,例如他想玩一个玩具,你不要让他玩,他想不做家务,你不要让他做,但是你要意识到的是你现在的不忍心,也许还会给你的孩子增加更多的苦。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的松紧都要适当,既不能绑得太牢,也不可放得太远。要恰当地限制孩子的自由,“限制”不是让孩子“拘束”,而是让他飞得更高。
不要让“爱”毁了孩子的未来。趁现在孩子还小,还有时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