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上限的因素很多很多:出身、个人能力、机遇、时代背景、运气,等等。
而决定一个人下限的因素只有一个:情绪控制。
有很多人的一生,都陷在各种负面情绪的泥坑里,走不出来,白白浪费了一生时光。
比如说自卑、焦虑、抱怨、愤怒、恐惧,等等。
有很多人,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心灰意冷、缴械投降了。
所以,强者和弱者的关键区别,是强者活在事情里,心里一直在想如何把事情做好,而弱者活在情绪里,内心全是各种负面情绪,如同外表完好、里面腐烂的苹果。
这当然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很大。
你可以搞一个时间记录表,算一算,自己因为负面情绪耽误了多少时间。
也许,你会被统计结果吓一大跳。
我之前有过一个一周时间统计,60个工作时长,竟然有38个小时因为各种负面情绪,无法专注工作。
你看,对普通人来说,你想要逆袭,想要用一年时间彻底改变自己,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把负面情绪彻底踩在脚底。
如果你爱思考,一定会追问: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被负面情绪操控,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
脑科学的研究:人的情绪脑发育早,人的理智脑发育晚,而且情绪脑很容易就打败了理智脑。
这是最主流的科学解释,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站在育儿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在孩子最初的人生经历中,如果父母总是用“发脾气”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的大脑也会塑造成用“发脾气”来解决各种问题的习惯。
这种从小就有的习惯,根深蒂固,因为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就长成了“爱发脾气”的样子。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子女不仅继承了父母的长相,也继承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做事。
举一个我家小姑娘的例子。
你要是对她发火:“你快刷牙啊!不然就送你去看牙医。”
她立马反击,双眼怒视,单手插腰,“我画画都那么好看了,还给你倒水喝、剥橘子吃,你怎么还凶我吗?”
你看,孩子的大脑马上学会了发脾气。
但孩子不刷牙,怎么办啊?
这可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琐碎、烦人的小事,一天要烦人两次。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父母放弃“用发脾气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更加理智的方法。
于是,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育儿修行,能不能先控制情绪,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这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我喊孩子一起刷牙,孩子拿着牙刷,上面牙刷一下,下面牙刷一下,漱漱嘴,然后就跑出去玩了。
我火冒三丈,太敷衍了。
一时火大,把孩子刷牙杯子狠狠地摔在地上,碎了。
事后,我反思,是我不对,不应该发火。
第二天刷牙,孩子还是很敷衍,我就给孩子说,爸爸给你刷,你给爸爸刷,好不好?
孩子很高兴,答应了。
我温柔地给孩子刷牙,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仔细。
孩子很兴奋,拿着牙刷在我嘴里捅来捅去。
真想发火啊!
还是忍住了,终于把牙刷完了。
事后,我很高兴。
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大脑接受到的信息:是可以用玩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很快,孩子也学会了和我玩耍。
孩子跑过来给我说,“爸爸,我想早点睡觉。”
脱衣服,上床,盖好被子,关灯。
我都快要睡着了,孩子嘻嘻哈哈地把灯打开了,还说,“爸爸,我骗你玩呢,快点读故事书吧”。
好吧,好吧,孩子玩得开心就好。
看见了吧,你对孩子发火,孩子的大脑就学会了发火;你和孩子玩得开心,孩子的大脑就学会了玩得开心。
这区别大了啊!
从小,孩子的大脑就习惯了发火,长大之后,情绪化会很严重,看起来三十多了,但情绪年纪只有五六岁。
从小,孩子的大脑喜欢了玩得开心,长大之后,就会活力满满、特别有趣,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啊。
除了玩得开心,还有很多事情大有可为。
你不要发脾气,言传身教:
1.说一些暖心的话,爸爸需要你的关心、陪伴、帮助和爱护。
2.和爸爸一起做家务,这可是一件很幸福、很治愈的事情。
3.来,和爸爸一起读故事书,成为一个终身成长的人,这当然是很有意义且美好的事情。
等等。
我当然希望,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的大脑喂养成,包括但不限于,“爱说贴心话”、“爱做家务”、“爱学习,不断进步”的孩子。
这就是当父母的修行。
当你真正意识到,父母才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风水,就会产生一种很强大的内驱力,这辈子,要当一个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