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会看懂孩子的情绪(包括动机、愿望、目标等)
我们往往用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情绪与想法。
有一天,小鱼儿的班主任让我在班会上,谈谈育儿心得。我就按中华传统美德谦虚了一番,结果一散会,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就哭了:妈妈,你为什么把我说的那么不好,我有那么多优点,你都不提。你知不知道,这样小朋友们会笑话我的?
我心中一震,原来,在孩子的心里,对错与否自有定论,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那些成人之间的谦虚,在孩子的心中,却是撒谎。
无独有偶,回家乘坐电梯时,碰到楼上的邻居,带着两个孩子。
我夸奖了一番,邻居谦虚说:没有那么好,这两个孩子又调皮又不听话,接着就诉苦一番。
小鱼儿在走出电梯时,说:看看你们大人,总是把我们说的那么差,知不知道这样我们心里很受打击的啊。
所以,同理心也包括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年龄,理解他们的情绪、愿望、动机、目标。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意图,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情绪背后的原因。
三、学会用同理心的语言沟通
当我们理解他们的想法之后,学习真诚的、发自内心地用语言来沟通,当孩子不愿意诉说他心中的想法时,让我们来替他说出心里真实的感受,同时再加以一些肢体动作,例如握着手,拥抱着,看着眼睛等等。
或者,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法:宝贝,你是不是很难过,是因为你想……?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步一步引领孩子,让他们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因为幼小的孩子,并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也不会描述他们的情绪起伏原因。
如果我们能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情感交流,那么,将对他们的情绪管理有极大的帮助。
记住: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单纯的把孩子的忧伤、苦恼、难过等情绪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当孩子的内心想法被你说出来,而且感受到你的真诚,他就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有人理解他、明白他、陪伴他,他的心灵就得以满足,情绪也能得以释放。
其实,这就是心灵里的陪伴。
而心灵的陪伴,胜过外表的陪伴,这样的陪伴,能让孩子对我们产生完全的信任,能慢慢地打开心门接纳我们,能对我们诉说内心的想法,最终,能与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这就是亲子关系中最美好的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