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那天听班主任说,自从陆思文升入初中,数学成绩就没掉出过前三名。我忍不住和他爸爸聊了聊,原来人家早就开始布局了。
陆思文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和普通孩子没啥两样,有时候考得好,有时候考得不尽如人意。不过他爸爸从不把成绩归结为”聪明”或者”笨”,而是帮孩子找到真正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陆思文考了92分,他爸爸没说”你真聪明”,也没说”这次考得不错”,而是和孩子聊起了考试的过程。
“这道题你想了多久?””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你觉得哪道题最难?”一问一答中,他帮孩子找到了答对题目的原因 – 做题认真仔细,思考方法得当。
更难得的是,遇到考砸的时候,他爸爸也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帮孩子分析:”是不是题目没读清楚?””是不是计算有点粗心?”通过这样的分析,孩子慢慢明白了:考得不好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因为某些具体的问题。
我这才明白过来,难怪陆思文学数学这么有劲头。每次考试后,不管成绩好坏,他都能从爸爸那里得到具体的反馈,知道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还需要改进。
你看看咱们平时是怎么夸孩子的?”真聪明!””天生的数学脑袋!”这样的夸奖听着舒服,可对孩子的帮助真不大。
孩子考得好的时候,咱们得具体表扬他们付出的努力和用对的方法。比如:”你这次考前复习得很认真””你把错题本整理得很清楚”。
有时候吧,咱们家长也容易走极端。孩子考砸了就说”你太不用心了””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这么说确实戳到了问题,但方式不太对,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
陆思文的爸爸就做得很巧妙,他会说:”这道题错在哪儿呢?咱们一起看看。”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因,找到改进的方向。这样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帮他找到进步的空间。
我还注意到,陆思文做对难题时,他爸爸会说:”这道题挺难的,你能解出来真不容易。”而不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怎么想不出来?”
这样的评价让孩子明白:数学题本来就有难度,能解出来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用对了方法,而不是靠天生的聪明。
你说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不自信吗?遇到难题不害怕,考砸了也不气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找对方法,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把成绩提上去。
所以啊,咱们夸孩子的时候,与其说”你真聪明”,不如说”你这个解题思路很清晰”;与其说”你数学天赋真好”,不如说”你这次复习很用心”。
说白了,咱们要帮孩子建立这样的认知:数学成绩好不是因为天生聪明,而是因为努力和方法对了。数学成绩差也不是因为笨,而是还没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认知才能让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面对困难时也不会轻易放弃。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