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应是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更不要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有形或无形中控制着孩子的一切,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戴帽、兴趣爱好、个人需求,再到专业和工作的选择,不容孩子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或许这是父母出于爱孩子的考虑,但这种爱细思极恐,因为它太自私、太有杀伤力、太可怕、太恐怖、太满,会让孩子感到窒息。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控制欲强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幸福感较低。
心理控制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多居于支配地位,表现出对孩子经常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无时无刻地监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受和看待问题,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与父母的沟通意愿都相对越低。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对孩子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受控动机强的孩子,这类孩子学习、读书、做事更多的受他人驱动,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如不让父母失望、不让父母伤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等,而不是受自我内部动机驱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获得自我肯定和认同。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即面对孩子的问题和过错时急于说教,上来就是批评指责和讲大道理,否定、轻视或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话语,无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首先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要用心倾听孩子说,不打断、不评价、不贴标签、不过早下结论,给孩子充分倾诉、宣泄自己负性情绪的机会,不仅听他们说的话,还包括话中的感受,从孩子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地回应,用恰当的语言把同感表达给孩子,回应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在听,而且理解他所说的内容,接纳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