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先共情后教育,不要以爱之名掌控孩子的人生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父母的感性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基础和有效工具。这里所说的感性是指父母在情绪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同理心,能认同和积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并非指父母头脑简单,思想肤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感性高的父母能表现出到位的共情,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善于体察,感同身受,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能敏锐地关注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情感,即使孩子表达欠佳或未能说清楚,也能做到准确地感知和意会,不会反复地询问、追问、逼问和质问。

感性高的父母,会经常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他们在心理上会首先问自己:“我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我想为孩子做些什么?”他们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果我听到父母对我提出这样要求,我会有什么感受呢?”他们会以孩子的合理需求和内心感受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过错时,感性高的父母很少对孩子动粗,他们不会斥责和打骂孩子,不会靠“恶”的方式,使用高压和强势手段解决问题,他们会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使用明智型的教养方式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使问题得到很好的化解。

感性低的父母,与孩子说话时态度生硬,声调很高,语气带有压迫感和命令性,话语中充满了批判性。感性低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想法,自以为是地认为“父母是不会错的,我都是为你好,我要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

简言之,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教育。父母与孩子有心理上的共鸣,他们才愿意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学会做个感性高的人,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做到先理解、体会和接纳孩子真实的感受,再进行有效沟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 2 3
赞(3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先共情后教育,不要以爱之名掌控孩子的人生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