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只要心态足够好世间苦乐何足道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林语堂说: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就是苏东坡。

也无怪乎林语堂这么说,苏东坡这人,确实值得人们的偏爱,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自得其乐;

他又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看不惯奸臣,看不惯伪君子,嫉恶如仇;

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美食制造家,又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他还修仙炼丹,毕生都渴望见到仙人。

他是一个真正活得快乐的人,别人看了或者听了他的人生,也会觉得快乐。

写《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就说,写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1036年,苏洵二十七岁,性格古怪,思想独立,沉默寡言。小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家林语堂作品推荐全30卷PDF

一介白衣书生,没有功名,也不见才名,精神还饱受摧残,他用一个玉镯子换来一幅张仙人的画像,挂在家中,过去七年,他天天对着仙人祈祷。

这一年,12月19日,他的大儿子苏轼出世了,三年后,小儿子苏辙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到此之时,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苏,终于聚齐了。

苏洵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年轻时不爱读书爱玩乐,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但也是时运不济,考试名落孙山,后来还跟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

他的儿子苏轼,聪颖无比,六岁入学,放学回家就盯着鸟窝看,但心善的母亲告诫过他们,不要抓鸟。

十岁能写不凡的诗句,有一次,苏洵外出游学,苏母教苏轼读书,读到《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苏母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范滂何许人也?

有诗云:

慨然揽辔志澄清,一激谁知党祸成。

母子可怜终死别,庶几广孝在扬名。

总言而之,少年大志,澄清宇内,志行高洁,勇敢无畏。

而十岁的苏轼,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人。

此后,他读经史,读诗书,也像那个年代的所有读书人那样,努力备战科考。

18岁时,苏轼“博通经史”,能诗善画。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下,他娶了15岁的王弗。

第二年,十六岁的苏辙也成了亲立了室之后,父子三人便带上盘缠,启程赴京。

这时候的苏洵已47岁,拿到了两封推荐信,一封是给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还有一封是给大诗人梅尧臣的。

苏轼参加科考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

阅卷时,读到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欧阳修大喜,想评为第一,但他觉得这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放在第二名。

后来才知道,这是眉山苏子瞻之文。

同为考官的梅尧臣,发现文章里有一段: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梅尧臣自诩熟读经史典籍,却想不到这句话出于何处,但又不好直说。

便问苏轼:“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轼说:“是我所杜撰。”

梅尧臣大惊。

苏轼接着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耳。

而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对同僚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据说欧阳修还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我。

意思是,他们将谈论苏轼。

苏轼的官场生涯开局大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家中竟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不得不赶回家奔丧。

守丧三年,重赴京都,沿途所见,风光旖旎,有樵夫在山中砍柴,有苍鹰在天空悠哉悠哉地翱翔,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苏轼也想,人生苦短,这样为了功名利禄而活在枷锁之中,究竟值不值得?

有老船夫给他们讲些鬼怪故事,苏轼听了,他想:

“人也许可以成仙,苦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

他一生都相信有神仙,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仙。

一路下来,兄弟二人诗歌唱和,抵京之时,写诗已然百首。

此时的苏轼,仕途之路不断向上,文名也日渐高升,他们与名家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可谓志得意满。

1 2 3 4 5
赞(3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只要心态足够好世间苦乐何足道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