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尊重和理解
曾经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
“只有成绩好,表现好,才会夸我、对我好,他们爱的只是那些外在的表现,是他们的面子,而不是真正的我自己。”
“跟父母无法沟通,他们根本不愿意听我的真实想法,只会否定我,想用他们的道理说服我。”
“从小开始,不能生气、不能哭,他们骂我说这是没出息,会让他们心烦。”
这往往是因为,家长们爱的方式不对,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随着孩子的成长,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会越来越强。
而不少家长却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忽视、否定、命令、逼迫孩子。
缺少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方式,孩子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挑剔和不满,觉得自己不被爱,自我价值感低。
而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理解时,他们的内心会得到治愈,孤独和痛苦大大减少,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会更深。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不光是有爱就够的,还要学会正确爱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了尊重和理解,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更紧密,父母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谈心,遇到问题愿意求助父母。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效果才会好。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说话方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用正面的语言、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避免讽刺、反问、直接下命令。
第二,不管孩子闹情绪、犯错,还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否定、说教。
第一步应当是接纳孩子,对他的情绪和想法表示理解,这会促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了,感到很沮丧,回家说不想上学了。如果家长此时大动干戈,责怪他不该有这样的想法,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伤心、失望,甚至愤怒。
首先应该平静、温和地表达关心:“发生什么事了?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在孩子告知原因后,对他的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原来是这样,被老师批评,你一定很难过,还有点生气,对吗?”
情绪和感受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会让孩子更快地平静下来。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循循善诱,给出有指导性的帮助或建议,就会既让孩子感觉到爱,又能学到规矩,得到成长。
第三,相比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家长更应该关注背后的原因。多倾听,耐心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孩子胆小内向,是不是因为疏于陪伴,孩子缺乏安全感?了解原因后,再来给孩子恰当的引导,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