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培训班驯化后的自律能力崩塌
武汉某高校的学生,高考数学能考147分的高分,这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学霸中的学霸。可是进入大学后呢?因为沉迷游戏,大二的时候竟然挂科6门。他自己也坦言“没人盯着就管不住手”。
据说普通985院校中,高达63%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过3个以上的付费培训班。在某中部985高校的调查里,78%的大一新生竟然无法自主规划晚自习时间。他们就像习惯了被家长和培训班老师牵着走的小木偶,一旦脱离了那种“家长监督惯性”,就完全失去了方向。
北京某高校教授形容得很贴切:“这些孩子像被抽干电池的玩具,考上大学瞬间就停止运转。”他们在多年的培训班模式下,可能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疲惫和厌恶,只是为了升学这个目标而机械地学习,一旦目标达成,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学习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式
在需要学生自主发挥、进行研究的课程论文环节,普通985学生中有一半的人直接照搬培训班的套路。比如说那些万能模板写作,学习路径依赖看似能够应付一时,但却缺乏真正的思考和创新。
在某校的线性代数考场上,42%的学生因为题型超出了《XX名师冲刺宝典》的范围,就出现大面积崩盘的情况。这说明他们习惯了被培训班喂到嘴边的知识,一旦遇到稍微超出既定范围的东西,就不知所措了。
三、他律惯性下的条件反射
普通985学生的“自律”,更多的是他律惯性下的条件反射,一旦失去外界的监督,就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培训班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出擅长应试的高分学生,但他们无法塑造出真正具有心智觉醒的人。
985里真正自律的学生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他们的自律,不是来自外界的逼迫,而是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统计,72%的清北学生会产生“虚度时间负罪感”。在凌晨2点的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因为实验进度落后而痛哭的学生。他们的自律是一种认知觉醒后的自我立法,就像康德哲学中的道德自律。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所在,不需要外界的强制约束,就能自我管理。
据说清北学霸比普通985学霸他们解决陌生问题的速度要快几倍,这不是智商差距,而是思维模式的代差。他律和自律这种差距的本质,不是天赋,而是对碎片时间的极致利用,是对大脑的长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