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日常记录,她观察到她6岁的孩子生病时,会退行到2、3岁的状态。
这位妈妈不仅看到了孩子“退行”的状态,而且对孩子表示接受和理解:他不是在“作”,他只是生病了,他现在的心理年龄只有2、3岁。
每个人应对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可能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与身体的连接程度不同。
《那不勒斯四部曲》有个情节,已经中年的莉拉肚子疼,莱诺问莉拉是不是痛经,莉拉否认说,我又不是小孩,痛经我还是知道的。
莱诺说,莉拉其实对自己的身体一点都不了解,涉及到身体器官的运作,她比莱诺的两个女儿“更不懂事”。
对于莉拉,因为从小被忽视、没有学会爱自己,父母的不在场,让她很早就学会了压抑、忽视自己的身体感受和需求,与身体失联。
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对于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她是“在场”的,这种在场也会会帮助孩子锚定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到身体完全属于自己,与身体建立自然的连接。
与身体的连接如此重要,“倘若你不能与自己的身体同调,就会变得不知饥饱。因为无法保持身心一体的状态,你也体验不到身体的真实需要,而这就会导致饮食失调、事故以及疾病的发生。”(摘自《情感忽视》)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当快要感冒或生病时,会“突然”决定做一些事,比如喝冰美式、熬夜、或骑行等,让身体亢奋并耗尽体力。
其实生病前一两天一般会有些征兆,比如乏力、嗓子疼等,但是我往往会忽视那些信号。
后来才慢慢明白,身体给我发出信号,它出问题了,但是我的大脑却想抵抗这种脆弱的感受。为了防御脆弱的感受(或许也是死亡的恐惧?),大脑会督促我赶紧找点事做,试图通过运动、喝咖啡等方式让身体兴奋起来。
不允许自己感到脆弱,并且试图忽视身体感受,当我觉察到这个无意识的念头后,才意识到,我的那些想法曾对我的身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