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就好好学习,其他事情我都帮你安排好了。”
这是许多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我有个朋友,儿子上初中,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六点半起床,妈妈已经把衣服放好,早餐准备妥当,出门前连鞋带都帮忙系好。放学回来,书桌上放着削好的铅笔,复习计划是妈妈列好的,错题本是妈妈整理的,甚至连放松时间都由妈妈来掌控。
可是,成绩呢?中规中矩,并不拔尖。
朋友很苦恼,觉得自己已经“全副武装”地为孩子铺好了路,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他习惯了妈妈安排好一切,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只是机械地完成,遇到难题就等着家长来解答,从来不会主动思考。
“为什么有些孩子成绩一直很好,而我的孩子却总是差一点?”她终于开始反思。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隐藏在许多学霸家庭的成长轨迹里。真正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有一个共同点——懂得退出包办,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
02
习惯的培养,比天赋更重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并非天生聪慧,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自主安排时间的习惯。
作家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他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每天放学后,他会先复盘当天学了什么,再安排第二天的学习任务。正是这种习惯,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不管是考学还是创业,都能游刃有余地管理好时间。
而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呢?他们往往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学习全靠家长催促,复习全靠老师安排,一旦脱离了外部监督,就容易陷入混乱。
还有,自主思考的习惯。
我认识的一位学霸妈妈,她家里有一条规定:“不会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问。”
这意味着,孩子必须先查阅资料、翻阅笔记、尝试解题,而不是一遇到难题就求助家长或老师。
她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独立思考,遇到不会的题目,首先会自己琢磨,即便最后还是要请教别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得到了锻炼。
相比之下,很多父母喜欢“秒回”孩子的问题。孩子一问,家长立刻给答案,看似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学习成绩的差距,本质上就是习惯的差距。
03
父母的过度包办,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我只想让孩子专心学习,其他的事情不想让他操心。”
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面面俱到。可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有个新闻让我印象深刻:一名考上清华的大学生,因为不会洗衣服,在宿舍里偷偷地哭。他从小到大,所有生活事务都是家长包办,到了大学,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这并不是个例,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在独立生活时却一塌糊涂。
他们可能会做题,但不会做饭;会考试,但不会收拾房间;会背书,但不会合理规划时间。
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小被保护得太好,父母不让他们做家务,不让他们承担责任,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真正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懂得退出包办,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会做家务的孩子,往往更自律。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小时候做过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学习成绩也更优秀。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从小做家务的孩子,知道一件事情要从头到尾负责,会合理安排时间,也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其实和学习是同样的道理。
学习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缺乏,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呢?
04
真正的好成绩,来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真正成绩优秀的孩子,父母不是“陪读型家长”,而是“引导型家长”。
他们不会时刻盯着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 他们给孩子制定规则,而不是帮孩子完成任务。比如,规定每天的学习时间,但不会规定必须完成多少道题,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任务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 他们鼓励孩子探索,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比如,孩子不会做题时,他们不会第一时间给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思考:“这道题和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有没有联系?”
✔ 他们尊重孩子的节奏,而不是一味拔苗助长。有些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如果父母一味催促,只会适得其反。真正聪明的父母,会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写在最后
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路上,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而是教会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安排时间,如何解决问题。
毕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