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爸爸去医院陪他姑姑一周,孩子昨晚问爸爸啥时候回来,我还很奇怪,她爸那天走的时候,孩子们还庆祝,不用管她们了,自由自在。
爸爸才走了5天,就想爸爸,到底是亲生的,很爱爸爸,她们说想吃爸爸做的面包。面包就是爸爸和孩子爱的联结。
现在父母都爱学习,资源也丰富,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那就回归最简单的方法,满足孩子的胃,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味道,爸爸的味道。
搞好亲子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这件事,天天给孩子做饭,在一起吃饭。
我没结婚之前,也不爱做饭,觉得太浪费时间,面食基本买着吃,自己简单凑合吃点就行。
生了孩子后,为了孩子的健康,我开始学习各种面食做法,孩子挑食,我也没较劲,变成各种花样做,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厨。
在不断给孩子做饭的过程中,孩子和我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今天早上孩子说,想吃包子,我说妈妈弄馅给你们做。
我做的包子很好吃,小区邻居的孩子,孩子同学都爱吃,孩子经常说如果我的包子拿到校门口去卖,一定会秒杀。
现代社会孩子已经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但是做饭是需要花时间的,用心给孩子做的每一顿都是联结孩子的情感。
02
我的一位学员,孩子和父母不沟通,也不交流,自己躲在屋里玩游戏,日夜颠倒。
她又小心翼翼,啥话也不敢和孩子说,怕孩子生气,而自己又接受不了孩子的状态,内心拧巴,非常崩溃。
我说吃饭怎么办呢?她说点外卖拿到屋里吃。我问家里不开火,不做饭吗?她说家里也会做饭,孩子也会端到屋里吃。
这就是孩子封闭的原因,父母不断地允许孩子一点点远离父母。
你的切入点就是做孩子最爱吃的饭,把孩子带到餐桌上来。
孩子沉迷游戏,不是控制他,不让他玩,孩子一定和你对抗,而是和游戏抢时间,一天24个小时,时间是固定的,出来一起吃饭聊会天,这些都是占领孩子的时间。
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决定从孩子最爱吃的红烧肉入手。
她早早下班,精心挑选食材,在厨房里忙碌许久。
香气四溢的红烧肉,那种肉香味,孩子闻到了,走出屋子,问她:妈,今天做啥好吃的,这么香啊,啥时候能好啊。她说快了,一会在餐桌上好好吃。
她说孩子好长时间连妈也懒得叫,那一刻她哭了,这是幸福的泪水。
孩子在餐桌上吃饭,她有机会和孩子聊天了,从那天之后,她每天都给孩子做饭,每次吃饭都会聊天,慢慢地她了解孩子,一天又一天的增进情感。
经过了半年的时间,孩子虽然也玩游戏,但不再沉迷,也开始学习了。
03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上高中和他的父亲总是争吵不休,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每次谈话似乎都会变成一场家庭大战。有一天,一位家庭教育课的老师给了这位父亲一个建议:不要着急解决问题,先花时间陪陪孩子。虽然这位父亲不太相信仅仅是陪伴就能改善他们的关系,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他选择每周三中午和儿子一起吃饭。第一次吃饭的时候,父子俩几乎没有说话,整个餐厅都弥漫着尴尬的沉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开始慢慢改变。到了第三个星期,孩子渐渐开始放松,开始和父亲分享一些他从未和别人分享过的心事。这个简单的午餐时间,让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他们不再是敌人,而是开始理解和接纳对方。
我们和孩子相处,就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不需要多少理论,而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最简单的方法,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