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儿子高考后跳楼,父母诉“从没逼过孩子”,背后真相警醒无数人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孩子灵魂深处的底色并非源自我们精心铺就的物质繁华,而是那些无形却深刻的内在涵养与心灵滋养。

这份精神底色,如同隐秘而厚重的地基,支撑着他们一生的格局与高度。

01

《死亡诗社》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尼尔·佩里是威尔顿预科学院的佼佼者——学业优异,才华横溢,举止得体。他的父亲以严苛而坚定的爱,为他勾勒了一条看似光明的前程:哈佛医学院,然后成为一名医生。在美国社会中,医生代表着无可争议的成功,稳定的高收入与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是许多父母眼中理想的成功标准。

然而,在尼尔平静如水的表面下,涌动着对戏剧艺术的无限热忱。当基丁老师带着他的”活着的理想”走进威尔顿时,尼尔仿佛被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当他隐秘地参演《仲夏夜之梦》中的帕克一角时,舞台上的尼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那一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基丁老师曾对学生们说:”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当尼尔满怀希望与喜悦地将他在舞台上找到的自我展示给父亲时,迎接他的却是冰冷而坚决的否定。

“这是最后一次!”佩里先生无情地宣判,”明天我会亲自去学校申请你退出话剧社。”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当无处可逃的尼尔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他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他坐在父亲的书桌前,将父亲赠予他的桌饰——象征成功与权威的鹰——轻轻放在一旁,然后戴上了那顶代表戏剧梦想的帕克王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尼尔终于做了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优秀孩子为何坠入绝望?

尼尔的自杀,与他父母有什么关系?

是他们严厉过度,给孩子太多压力?还是期待太高,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事实复杂得多。

尼尔的父亲从不认为自己给孩子施加了过大压力,他只是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为孩子规划未来。

在他看来,这是为孩子好,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确保孩子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甚至从不责骂孩子,只是用”我对你很失望”这样的话语表达不满。

这就更令人疑惑了,有这样”关心”孩子未来的父母,怎么孩子会因为无法追求自己的兴趣,绝望到自杀呢?

02

丧失自我认同的年轻灵魂

哲学家萨特曾说过:

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从尼尔自己的角度出发,或许能理解他的绝望。

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承受着两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与付出!”

尼尔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贫困中走出,为家庭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

在父亲看来,自己吃过的苦,孩子不该再吃;自己走过的弯路,孩子应该避开。他希望儿子能有一条笔直的成功之路。

只有尼尔自己知道,他内心真正的渴望与父亲的期望有多么不同。

每当父亲说一次”这是为你好”,他的内心就多一分痛苦和挣扎。

在最后的日子里,尼尔的焦虑达到顶点,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热爱,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要么违背父亲的期望,面对未知的后果。

最令人心碎的是,父亲的”关爱”举动,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尼尔在学校话剧中精彩表演后,父亲没有一句赞美,只有严厉的斥责和强硬的态度:”这是最后一次!你必须专注于未来的医学院!”

孩子最是敏感,他能准确感受父母真正的态度。

此时,尼尔明白,在父亲眼中,自己的价值只在于能否达成他设定的目标。作为他们的孩子,绝不能有自己的选择。

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放弃真实的自我,遵循父亲的期望。

“为什么别人能追求梦想,而我不能?”

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选择的权利,生活就变得毫无意义。尼尔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自我否定情绪中:

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我的’最好’在父亲眼中永远不够好。”

当他看到同学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有的甚至得到父母的支持时,这种情绪让他感到更加绝望:

“为什么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只有我必须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尼尔无法做真实的自己,也无法满足父母的所有期望。当一个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生命就失去了价值,死亡便成了逃离痛苦的唯一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这个孩子选择了结束生命。

03

理解之门开启,孩子才有希望

在电影中,尼尔的父母面对儿子的自杀,震惊和悲痛难以言表。

特别是父亲,他完全无法理解。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从未打骂过孩子,处处为他考虑未来,孩子怎么会想不开呢?

请记住这位父亲的困惑,这反映了许多父母的盲点。

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解开孩子心中的死结。

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够尝试理解孩子,或许结局会不同。

假设尼尔的父亲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承认自己的人生选择并非唯一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二,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了解他对表演的热情和天赋;

第三,告诉孩子,即使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父母期望的路,也是可以被接受和支持的;

第四,当孩子问:”如果我不成为医生,你会失望吗?”

能够真诚地回答:”不会,你的价值不在于职业选择,而在于你是否真心热爱并努力追求。”

如果父亲能做到这些,或许尼尔会:

在第一点时,感受到理解的可能;

在第二点时,愿意坦诚地表达自己;

在第三点时,重获生活的希望;

在第四点时,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曾经的尼尔把父亲的认可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活在恐惧和压抑中。但如果得到父亲的理解,他可能会找到面对挑战的内在力量。

父母的”示弱”和开明,不会减损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反而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的爱,解开”必须成功”的桎梏,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04

单一模式下成长的一代,如同空心柳树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情节,现实中很少有如此极端的情况。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

也许孩子们没有走到自杀这一步,但内心的脆弱、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让他们像空心的柳树一样,看似挺拔却内里空洞。

一位从教多年的大学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她的观察:

曾经的大学生,无论来自哪所高校,生活多么困难,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关心社会热点,觉得世界上的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

即使囊中羞涩,也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但如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多是:

我知道顶尖大学的学生才是’清泉’,像我这样的只是’污水’;”

“我只关心考试分数,而不在乎学到什么;”

“想到自己即使努力也未必成功,就绝望得想哭;”

“有时候我照镜子,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男生也不再积极追求爱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追求爱情既费时间又费钱,最后还不一定能有结果,何必浪费精力。

这位老师感慨,这些年来她最大的感受是:

单一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年轻人的伤害极其深远。学生们进入大学时就像空心人一样,带着机械和程式化的气息,情绪敏感,自我认同感缺失。

在持续的竞争焦虑中,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当被问及这些年轻人该怎么办时,她说,归根结底还是要找回真实的自己。

05

童年重积累,成长自然赢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曾指出:

很多父母会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处处充满竞争,成者为王,我们别无选择。

然而父母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胜出不是源于单纯的竞争意识,而是拥有足够强大的竞争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获得的,而是依靠内在力量、被尊重的自我感受以及对成败的正确认知培养出来的。

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的真谛》中提到:

当下及未来,人们竞争的核心不是”争强好胜”,而是更高层次的价值判断、创新思维、心理承受力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等。正如古语所说:”修身为本,德才兼备。”

面对一个尚未成熟却潜力无限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不如专注培养他的健全人格。

每一种优良品格都能催生出面对世界、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勇气,良好品格本身就是最强的竞争力。

童年的使命不是向外拓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充沛,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将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生旅途中掌握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真正竞争力的自然顺序与逻辑。

想象一个孩子如果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充满求知欲,性格开朗友善,自信而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个概念,在未来的人生中,又有什么样的挑战能击垮他呢?

放下竞争焦虑,反而能拥有真正的竞争能力。

正如《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那句经典台词:

“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别忘了,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孩子才能平静;只有当我们理解接纳,孩子才能得救。

童年时重视内在积累,成长后自然能够胜出。

比起被卷入无止境的竞争中导致孩子心理失衡,丰富的内心和自信的心态才是孩子面对未来的真正保障。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儿子高考后跳楼,父母诉“从没逼过孩子”,背后真相警醒无数人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