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位公司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很出色,深受老板的赏识。但在一次生意中,因为犯了重大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了很多钱。小伙虽然很后悔,但自知无法弥补,因此找到老板申请辞职。
老板没有同意,他说:“一次重大失误带来的经验,是十次成功也带来不了的。公司里经历过这种失败的人不多,你可别白白浪费公司那么多钱。要好好总结进步,今后帮我再赚回来。”
故事可能会有点鸡汤嫌疑,但这不是重点。
这些年,当过被领导的员工,也创业带领过一些人,后来当了家长要培养孩子,更在教育行业与学生和家长共处多年。经历过这些,反复体会故事的启发,发现它广泛适用于众多场景,究其根本是一个两难抉择:
究竟是做成事情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虽然多数家长心里明白,把孩子培养好要比短期的一点考试成绩重要得多,但涉及到具体的行为,大家往往会选择相反的做法。因为这种知行不一,家长们虽然普遍非常努力,却很难培养出孩子的长期潜力。
这种知行不一,会深深嵌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每个细节里,它几乎是一种自然本能,让我们迫不及待想去纠正孩子每个当下问题。
譬如我看小金鱼下围棋。当她要下出明显的恶手而不自知的时候,我会本能地提醒她再想想,因为我知道一旦落子,就几乎败局已定,前面做的所有努力就都付之东流了。
基于这种对胜负的强烈追求,家长一旦懂点围棋,就很难眼睁睁看着孩子下出一步直接会把自己搞死的棋,因此总会忍不住指点指点。但长久如此,我发现孩子的对局战绩虽然不错,但论本身的棋艺却没有什么成长,因为长期处于被指导的环境中,导致思考、决断能力不足,在关键时候总是想要依赖别人。
对于下棋来讲,独立的思考、决断能力、犯错后的复盘总结成长,这些不才是对长期提升最有帮助的能力么?至于当下这一盘是输是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想清楚这点,就应该眼睁睁看着孩子,去下出会导致整盘失利的失误手,一句话都不该多说。如果想要帮她的话,可以在她失败之后,带着她舒缓情绪、分析清楚刚才那一手究竟错在哪里,这样会有更显著的意义。
有些问题,你事前提醒她无数次纠正过来,她都根本学不到精髓;而只要自己下错几次导致全盘皆输,甚至被人杀得片甲不留哇哇大哭,反而非常有助于加深印象,在今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这非常像开头的那个故事:想真学会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你可能真的要让他实打实经历一些失败,然后从废墟中自己站起来。如果只想着当下要顺风顺水,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
想培养人,确实需要付出某种代价。
这个道理,对培养“自律”、“自学”等方面的素质尤其重要。因为从字面都不难看出,这些能力的重点不在于“律”和“学”,而在于那个“自”字。
常规的教育,尤其是看中短期成果的教育,是很难照顾到那个“自”字的,而只会用各种监管手段保证孩子在“被律”,在“必须学”。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你问家长,想让孩子上线下课还是线上课。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选择线下,如果条件允许,甚至会争取小班课、乃至一对一教学。究其原因,家长觉得这样的课堂,对孩子关注最密切、盯得最紧,孩子就不可能走神分心,因此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从短期来看,这种说法完全正确。紧密监控、严格要求的环境,当然能够更好地让孩子处在“必须学”的状态中,而且按照这种思维惯性,家长也会更倾向于给孩子选择管理严格、作业多、监控紧的初中和高中,因为他们总觉得孩子自控能力不足,稍微给他一点自由就要放飞自我,成绩自然就大幅下降。
这非常类似于某个领导,坚持手把手带着员工去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用精细的指导和严密的监控,挤压掉员工可能犯错的空间。不说累不累的问题,但长期这么做,从已经完成的工作层面来看,或许还是不错的;但如果论到培养人这个层面,其实员工的能力,尤其是独立面对工作的主动性、自律性、思考能力、决断能力,绝对很难有提升。一旦放手,大量的问题就会立刻出现。
员工倒还无所谓,很多领导考虑的就是当下问题,过几年调走了,确实没有为了培养员工而当下承担代价的理由。但孩子毕竟是不一样的,没有人说孩子我只管到小学毕业、管到中学毕业,后面关我鸟事,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成为有长期潜力的人,因此类似的培养方法,确实就很不合适。
读到这里,也许有些家长意识到了问题,但并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下面简单说点个人的想法。
在保证孩子有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如果真为了他的长期发展,就要适当考虑下对这个“自”字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付出一点效率降低、成绩波动之类的代价,但不如此,就真的很难获得更好的契机,让孩子一边直面自己的问题、一边思考人性的弱点,从而开始自我升级之路。
我举两个正面的例子,都是来源于曾经的学生。
一个家长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长就同意给她配置了自己的手机。刚开始自然会有各种控制不住,比如和同学打游戏、闲暇时候看视频之类的,家长也因为类似的问题,与孩子反复沟通过多次,但一直不曾没收过手机。
在跟家长的沟通中,她跟我聊过这个问题,归根结底的意思就是:如果她连合理使用一个手机的自控能力都没有,学习再好意义也不大。趁着现在成绩很好、还有容错的空间,要抓紧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因为我总不能一直盯着她,最终还是要靠她自己。
就这样,在遭遇各种问题,反复犯错、谈话、反思、调整的过程中,一个小学的孩子,慢慢在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现在孩子已经快要高中,已经成为一个上进心很强、有很强自我规划能力的孩子,至于手机的自由使用?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反观其他家长,可能还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中学的孩子,生怕他拿到一个手机就输掉了人生。
这两种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在人生的成长中,大家不难看到越来越大的差距。
另一个例子,来源于某一线城市的学生家长的咨询:
他说他们家孩子之前一直上线下课,但慢慢感觉效率很低,因为很多东西孩子可以自己学,但线下必须要跟着班级节奏,再加上总要来回赶路,感觉有些浪费时间。问我有没有相关内容的录播课,想让孩子自己学习。
就在多数人争相想报名一对一、小班课,想让老师提供更好监控、更细致辅导的时候,确实有些家长,在反其道而行之,在考虑孩子的自学能力和长远潜力。
在学习录播课的时候,一开始肯定会不太适应。因为录播课缺少互动、对孩子的专注力要求更高;且有问题很难直接提问、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先独立思考解决。
但慢慢适应了之后,不少能力较强的孩子,反而更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的优势也很明显:时间不受限制、课程进度可以自由掌控、简单地方可以倍速、困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思考。
考虑到这些优势,普遍被大家不太接受的录播课,反而更能发挥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反而更大。
按照对学习过程中“自”字的锻炼强度来排序,从低到高的顺序是:一对一手把手讲解、线下小班强监控、直播网课、录播网课、看书自学。大家不难发现,提供的客观辅助越弱,孩子遇到的学习困难会越大,反而就越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出更高的自学能力。
所以越往后、越是顶级的自学者,肯定是看书自学的,你再让他非要去线下每周去跟个什么班去学?抱歉,那个实在太慢、太不自主、太浪费时间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所谓带“自”字的各种能力,是所有家长都梦寐以求的。
但想要培养出来,反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事事包办、提供完美环境,相反,要提供某些阻力,必要时刻甚至要承担短期代价,以此为契机促成持续的反思和调整。
这些能力,本质上都是自由状态下与自我艰难斗争的产物。
在我所见到的这些方面能力非常突出的孩子中,普遍在他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各方面的真实考验。
而如果家长没有这个意识,始终想把孩子的自由都榨干,安排好他们的一切行为,丝毫不愿意承担任何短期代价,就会距离与“自”字相关的能力越来越远。
这时候,虽然我们嘴上还在说,我们多么希望孩子有“自律”、“自学”等长期能力,就几乎就等同于缘木求鱼般的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