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陪伴青春期孩子,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真正的顶配是会理解、能共情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要么打死她,要么淹死她!”

河南南阳,一处干涸的河道旁,一位父亲嘶吼着将14岁的女儿推向桥边栏杆,双手死死钳住女儿手腕,拖拽着要向河道中央走去,所幸被路人合力拦下。

知情人透露,女孩近期因为早恋问题与父亲多次发生冲突,当天偷偷离家与男友见面,被父亲当场抓回。

父亲说,这不是第一次了,他不想再有下次……

众人都说,特别能理解父亲的咆哮与无奈,但是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让父母们又爱又恨、又惊又慌……

心理学专家李玫谨说:“青春期教育要尊重隐私权,要保证话语权、要给予试错空间;不要当众批评、不要翻旧账,不要人身攻击。”

这可真是为难了父母们……

01

“我只是说她穿得太短,她就摔门而出

难道青春期真的是一道坎?”

深夜11点,15岁的女儿摔门而出,父亲追至小区门口,举着手机的手在发抖:“我只是说她穿得太短,这孩子怎么就这么轴!”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它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无数家庭上演:

45岁的父亲没收了14岁儿子的手机,结果孩子撬开书房窗户,离家出走;

13岁的儿子,妈妈提醒他“少玩手机快写作业”,他就摔门进屋;饭桌上多说两句,立马撂筷子走人。

14岁女儿重度沉迷手机、二次元,撒谎请假不上学。母亲在微博上无奈呐喊:对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说起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们很是抓狂,有的父母只是无奈,而有的父母开始“剑走偏锋”。

在孩子房间安装监控;有的干脆卸掉孩子房门的锁;不定时查看孩子手机;偷偷翻看孩子日记……

这一切都是为了观测孩子的动向,将所谓的“不对苗头”扼杀在摇篮中,把孩子拉回父母既定的“成长轨道”。

央视纪录片《隔帘对话:青春期沟通实验》中有一对母女,女孩李焓语12岁,正值青春期,妈妈屡屡被孩子气得大动肝火。

一次,老师推荐李焓语参加一个比赛,妈妈觉得机会难得,直接应允了。结果女儿很是抗拒,撂下狠话:“打死我,我也不去。”

女儿的态度彻底惹恼了妈妈,情绪崩溃下,妈妈把女儿新买的衣服剪得稀碎。没想到,当天晚上,女儿也把妈妈的睡衣和袜子等全都剪了。

自此,剑拔弩张的母女俩陷入长时间的冷战。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性情大变?一下子变得跟刺猬一般?难道孩子的青春期真是“洪水猛兽”?

02

代际思维的错位

父母们越“努力”,与孩子越疏远

白岩松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毫无瑕疵,那不是成长。成长应该是多面的、真实的、不断犯错误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正在“断乳”,迫切渴望独立;而生理上,心智尚未发育成熟。

这种发育得不对等,让孩子一直处于“混战”状态,他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所以,孩子从依赖变得疏离,从温顺开始对抗,这都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表现,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却还在用幼儿阶段的教育方式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事无巨细,“指挥棒”不离手,这种代际思维的错位,只会越“努力”,与孩子越疏远。

正如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所说:孩子青春期的那个矛盾凸显,是因为父母已经非常适应原来的“言出法随”。

央视纪录片《镜子》中,高一学生家明,在录制节目那会儿,已经辍学一个月了。他不想上学,天天沉迷于网络,想着做一个流浪歌手或者背包客。

家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煞费苦心,对孩子的“走偏”,他们极力控制,甚至限制孩子外出。

对孩子喜欢的东西,只要不是他们眼里“适宜”的,就会统统扔掉。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中,家明多次自我伤害。

针对与父母的矛盾,家明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他们永远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青春期的风暴里,每个孩子都是等待破茧的蝶。父母的使命不是剪开茧壳,而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耐心。”

03

跟孩子相处的“姿势”对了

陪伴就顺了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自我探索的阶段,“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尝试不同角色、价值观和行为来寻找自己的定位。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静静地陪伴,具体如下:

(1)闭嘴是标配:多言无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亲子冲突源于沟通错位,父母用命令、说教和唠叨,孩子用对抗和封闭,最终形成“越管越叛逆”的恶性循环。

《百家谈》创始人王占郡曾分享过他女儿青春期的一个故事。

女儿坐在汽车后座上喝咖啡。他好心提醒:“担心别把咖啡洒了,喝完就放卡座上吧。”

话一说完,他就意识到自己“多嘴”了。

果然,女儿大发火:“我都准备放卡座上了,你干嘛要说,你说完,我都不想放了!”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暴躁得莫名其妙,但暴躁的背后,其实是自己独立决策权的捍卫,不喜欢被安排,被“建议”。

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父母为了压制孩子,喜欢说教,指责、抱怨,甚至各种语言攻击,放狠话。

而恰恰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地指责抱怨,是青春期孩子最为抵触的事情。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克制住张口的冲动,有时候沉默往往比苦口婆心更能抵达孩子紧闭的心房。

(2)陪伴是高配:青春期的孩子,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劳伦斯说,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舞爪张牙”,其实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支持。

他们表面冷傲,但成长带来的迷茫和焦虑,让他们内心更依赖父母,渴望父母的默默支持。

朋友抱怨她女儿沉迷追星,于是她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跟女儿一起去听演唱会。

当她和女儿一起手舞荧光棒,加入合唱的队伍中时,她突然明白女儿追星的感觉。

有了这次共同体验,女儿开始主动分享有关追星的事,甚至当朋友花钱买明星周边的时候,女儿还会反过来劝她理性追星。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说再多遍的少追星都是没用的,只有当父母和孩子并肩作战时,孩子才会卸下“面具”,变得柔韧起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真正的陪伴不是以爱之名的束缚,而是化作孩子成长途中的温暖港湾,坚定地信任和支持孩子,赋予他们披荆斩棘的力量。

(3)共情是顶配:希望被看见、被理解,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

心理咨询师黄静曾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当孩子说“今天被老师骂了”,90%的家长会追问“你做错什么事了”,只有10%会说“你当时一定很难受”。

正是这10%的共情,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敏感且容易波动,他们更希望被看见、被理解。

电视剧《你好,旧时光》中,高中生余周周因为家庭变故陷入自我封闭,养母起初不断催促她“振作起来,好好学习”,直到偶然发现周周深夜躲在楼道写日记痛哭。

她没有再讲道理,而是默默坐下轻抚周周后背说:“我知道你心里有座塌了的山,咱们不急,我陪你一块石头一块石头重新垒。”

这份允许悲伤存在的共情,让周周逐渐打开心结。

《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青春期的孩子从来不需要父母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父母能够看见他,理解他,共情他。

写在最后

教育家陈鹤琴说:“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启发;不是压制,而是引导。”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亲子战争,我们要学会用“沉默的守望”代替“焦虑的指挥棒”。

从学会闭嘴开始,当我们扔掉指挥棒,拿起共鸣箱,你会发现,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的“叛逆”,只不过是孩子在笨拙地练习成长而已。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陪伴青春期孩子,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真正的顶配是会理解、能共情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