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二女儿和我说同学霸凌她,造谣她和某同学谈恋爱亲嘴,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我和二女儿发生了冲突。
我:明天找老师,妈妈对霸凌零容忍。
二女儿生气:我只是向你表达一下,这么点小事也找老师,我自己会处理,去年你找老师,让我觉得特别丢面子,这件事不用你参与。
我:你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回怼那些人,妈妈保护孩子,这是妈妈的责任。
二女儿:她们说的只是观点,又不是事实,我根本不在乎。
我:你不在乎,不困扰你,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妈妈就不参与了。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不用害怕冲突。
冲突也是一种沟通,只不过方式比较激烈,有时会伴随着情绪的爆发,让父母很害怕。
冲突的本质是各自的需要和立场不同,通过冲突这种方式,把内心的想法、感受、需求表达出来。
通过冲突,能够得到情绪释放,也更好的理解和接纳孩子,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
02
一些学员,在家里小心翼翼,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每天讨好孩子,孩子不想出来吃饭,把饭送到屋里,孩子嫌做的饭不好吃,就让孩子点外卖。
我说为啥不邀请孩子出来吃饭呢,她说,这样孩子会很不高兴。
不给孩子送饭,会有啥后果呢,她说孩子可能就不吃了。
因为不敢发生冲突,让孩子一步步控制父母,关键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人交流,这样真的对孩子身心健康吗?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孩子渴望摆脱依赖,建立独立身份,但能力与经验不足的矛盾,让他们像“困兽”般焦躁。
孩子不冲突,啥也不表达,能否缓解个人成长的焦虑呢?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他年少时,也曾与父亲产生过激烈冲突。
身材矮小的他,在运动方面远远不如哥哥,内心充满自卑。
有一次,他在运动比赛中失败后,父亲严厉斥责,阿德勒与父亲爆发争吵。
这次冲突让阿德勒意识到,他必须打破自卑的枷锁。后来,他不断探索自我,最终提出“个体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动力。
阿德勒的经历告诉我们,冲突或许会带来痛苦,但也能成为成长的催化剂,青春期的冲突同样如此。
03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渴望独立,追求自我认同,对世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与父母产生分歧、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冲突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我和孩子很多的沟通也是在冲突中完成。
比如上周末,中午是熟食盐水鸭,炒了鸡心,还有两个素菜。孩子挑剔,怎么今天的菜没有肉啊,我吃不下。
我和孩子说,请你看清楚,今天我们是两个肉菜,只是没有你爱吃的肉,不是没有肉。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
父母有权利给孩子澄清她的表述错误。我们不要求你感恩,但是你不能挑剔付出辛苦做饭的爸爸。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冲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动力。
在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冲突,本质上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边界的过程。
如果家长一味回避冲突,看似维持了表面的和谐,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可能让孩子将真实情绪压抑在心底,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
同时,父母也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让孩子更加理解我们的辛苦和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