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篇教材。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作为推想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本单元的语文习作要素为: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一、抓关键词,概括故事内容
师:已经预习过了,检查一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赢了 摩拳擦掌 计策 引荐
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师:先看“赢”,你认为这个字中的哪一个部首最关键,抓住了它,就知道了这个字的大概意思。
生:“贝”。古时候以贝壳做为货币使用。
生练习书写“赢”字。
出示:孙膑 田忌 齐威王
齐读一遍
师:用上以上的词语,试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齐威王与田忌经常赛马,田忌的门客孙膑发现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的马脚力上不相上下,于是田忌的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最后田忌赢了齐威王,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师:完整、记忆力真好。谁能简洁一些概括。
生:课文写了齐威王与田忌赛马,孙膑为田忌献计策,最终田忌赢了齐威王并引荐孙膑。
师:请把概括的内容写自己的语文书课题下面,再给自己说说。
【赏析:这是一篇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故事。在这一环节中,黄吉鸿老师给了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的“支架”,抓住关键词(本课生字)和故事主要人物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清清丽丽、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二、抓关键词,初探孙膑“一想”
师:这是一篇有关于——计策的故事。
出示:读课文,完成课后第2题,并试着说一说:孙膑给田忌出的计策是
生: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师:请下一位同学讲的时候,加上“结果”。
生: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田忌输了;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结果田忌赢了;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又赢了。最终三场比赛,田忌赢两场输一场,以大比分2:1赢得了比赛。
师:田忌赢得比赛最关键的是什么,从书中找到关键的语句用“~”画出来。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孙膑看到 ,他想 。”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生:孙膑看到田忌和齐威王的同一级别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他想到了一个计策。
师:孙膑看到这一情况是不是就能十拿九稳地赢得比赛了?
【赏析:黄老师在这一环节采取”显隐双线”策略——明线梳理赛马策略的表层信息,暗线聚焦孙膑的思维轨迹。当学生通过课后题轻松复述对阵策略后,教师并未停留于情节梳理,而是以“孙膑看到……他想……”的句式支架,引导学生从“马脚力相差不多”等关键词切入,还原谋士的观察视角。这种处理将教学重心从“知道计策是什么”转向“理解计策如何产生”,通过“抓关键词——关联现象——推测心理”的思维链条,实现孙膑战略思维的可视化。尤为巧妙的是,教师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是否十拿九稳”的追问,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深度探究。】
三、抓关键词,再探孙膑“又想”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找出两处关键的语句用“~”画出来。用“孙膑又想, ”的句式讲一讲。
师提示:刚才我们看到了孙膑是想“马脚力”,是考虑了【马】(板书);现在孙膑要想田忌是否要听他的,要考虑【人】(板书)。
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到关键词“非常赏识”。
生读第八自然段,找到关键词“很信任”。
生:孙膑又想,我是田忌的门客,他平时对我非常赏识,也很信任我,一定会听我的。
出示田忌与孙膑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对话。
师:如果我是田忌,我会说。
出示:田忌太高兴了,说:“先生,太好了!请说说你的计策吧!”孙膑说:“ 。”
师引导,孙膑会不会说,为什么?
生:不会说计策。他说,不急,等到赛马时您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隔墙有耳,孙膑担心齐威王知道。
师:所以,看来孙膑不仅想田忌(板书),同时还要想齐威王(板书)。
【赏析:第二环节通过“马——人”辩证关系的探究,构建了思维培养的立体维度。教师以板书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客观条件(马的脚力)转向主观因素(人的信任):通过“非常赏识”“很信任”等关键词的品析,揭示计策实施还有人际基础。当创设“田忌追问计策”的情境时,学生自然领悟到孙膑担心“隔墙有耳”的谨慎,由此建立“知己(田忌信任)—知彼(齐王性格)”的完整思维模型。这种从“单一归因”到“多维考量”的认知升级,正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典范。】
四、抓关键词,续探孙膑“还想”
师:再考考大家,出示:孙膑肯定还会想,
师:请默读课文,往齐威王这边再想,至少想两点。
生:1.不能让齐威王知道他的计策;2.料定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
出示:
师:请默读第十自然段,从中找到孙膑思考细致的地方,至少三处。
生:读“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画住“对阵就要开始了。”说明孙膑谨慎,担心早告诉会走漏风声。
生:读“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画住“悄悄地”,说明孙膑细心,如果大声宣扬,齐威王知道了,就不能赢了比赛。
生:读“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画住“就在这时”。
师:“就在这时”是什么时候?请联系上文,把“就在这时”的具体情况说一说。
生:比赛的双方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的结果。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集中在比赛上,说明——
生:这时候是最好的时候,时间刚刚好。
师带着学生一边看板书,一边梳理:孙膑想计策时,先通过观察看到田忌和齐威王同一级别的马在脚力上相差不多;然后想到因为平时田忌就很赏识他,信任他,一定会听他的;最后料定齐威王不会调整比赛出马的顺序。
师:你认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行事谨慎。
生:善于观察、心思缜密。
生:料事如神……
【赏析:这是思维训练的收官环节,教师以“孙膑肯定还会想……”的开放性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全景式思维推演。通过“至少想两点”的任务指令,促使学生从“保密策略”到“预判齐王惯性思维”层层深入。在第十自然段的精读中,教师聚焦“就在这时”“悄悄地”等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孙膑把握最佳时机的智慧:既确保计策的突然性(临近对阵才告知),又保证实施的隐蔽性(耳语传递)。这种通过文本细读还原思维全貌的过程,使“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等人物评价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源自深度文本证据的立体认知。】
以下是读干国祥老师“经由思”而“抵达诗”——《深度语文的思与诗——干国祥谈语文教学》一书中就《田忌赛马》教学的浅薄思考:
只有思想摩擦碰撞才会有火花——读《田忌赛马》实录
《田忌赛马》是五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其语文要素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要素二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般会立足在语文要素二,即: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讲清楚故事,然后分析一下人物。
而干老师在上这节课中,有这样的几个点是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的。
(1)知识传达的准确性
出示三张图片,一张图片是两个人分别骑着一匹赛马纵马飞驰;第二张图片是并列四匹马拉着一架车;第三张图片也是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不过是前后两匹——事实上这才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驷乘”。
从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让学生了解到那时的赛马,其实是赛马车,马车是四匹马拉的,所以叫“驷马”。
(2)分析人物的思辨性
其实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一读就明白(但我们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故事的内容上)。
干老师深知这一点,他设计让学生思维真正能够“碰撞”的问题:根据故事,给三个主要的人物齐威王、田忌、孙膑打分。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他分了这样几步:
第一步,自读课文初次判断。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给三个人物打分并说出理由。
第二步,关注细节二次判断。
干老师根据学生的打分原因是因为这几个同学都认为前几次比赛都是齐威王赢,所以,提问:课文中有没有这样说?
回归于文本,关注更细微的情节——田忌和齐威王的马是差不多的,因此比赛的时候也都各自有输有赢。所以说,孙膑做的不是让不会赢的赢了,而是让差不多的一定能赢。
这样的细节改变了同学们的评价:齐威王并不笨,他能输了之后重用赢了他的大臣。
第三步:补充资料三次判断。
接下来,干老师逐一补充了三个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在了解了三个人物的历史形象后,再让学生给他们打分,这次学生统一给三个人物打了100分。
第四步:回归文本四次判断。
历史需要尊重,但是文本的价值也是要尊重的。
这时候,干老师话锋一转又把学生拉回“田忌赛马”中来,“但这是历史上他们的功绩,就这个故事,你觉得谁最厉害?”
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明显有了发展——“孙膑善于观察、非常聪明,也很勇敢,勇于打破常规”,这样的表述比刚开始的“聪明、善于动脑”就有了深度。
第五步:设计辩论五次判断。
干老师的课高妙就在于,好像课已经可以结束了,但他又能“挑起”再一轮的思考,而每一次都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里,干老师继续给学生一些资料,学生从资料中寻找辩论的内容,让学生对人物的评判上升到一个道德价值的判断。
补充:田忌亡楚的原因,是因为齐威王会相信田忌会造反,而齐威王为什么相信就是因为田忌赛马的时候使用过阴谋,你以往的行为决定你这个人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为了达到目的你可以不择手段,那么这就会破坏曾经彼此信任的关系,
如果说赛马这件事真的做错了,你认为是田忌错还是孙膑错?
是田忌,因为作为谋士,孙膑怎样出谋划策,都是可以的,都不用负责任,但是做出决定的人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为什么题目必须是田忌赛马,还不是孙膑赛马。
这才是这节课最高明的地方,也是让我们感觉意犹未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