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到青春期家长群里有位妈妈说,她生气,孩子也没看她,出去玩了。我回复不要用生气索爱。
有些父母特别希望通过生气,获得孩子的爱,孩子的关注,甚至通过生气摆脸来控制孩子。
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并不如期望那样发展,我们有情绪焦虑很正常,但是父母的情绪父母负责,有事说事,有情绪表达情绪,你有哪些不舒服向孩子表达,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
但是你生闷气,故意让孩子不开心,让孩子过来哄你,这会让孩子莫名其妙,也让孩子很混乱,不知道妈妈为啥生气了,这是一种共生关系。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不要和孩子共生
心理学上,共生关系指个体在心理上过度依赖他人,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边界。
当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生时,孩子的想法、感受甚至生活细节都被父母过度干涉和掌控,孩子难以发展出独立人格。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完成个体化分离。
青春期正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不能适时放手,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就会破坏这一正常的心理发展进程。
02
我们当妈妈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从小到大付出很多,本来以为孩子大点了,应该更省心一些,但是到了青春期,成为最具挑战的阶段。
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陷入了困惑与焦虑之中,原来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不见了,现在叛逆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作品。
这些年我的案例中,各种类型的家长都有,竞赛生父母、尖子生父母、中等生躺平孩子父母。
她们找我咨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她们个体分离,先解决共生问题,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没有清晰的界限,父母是混乱的,孩子也是混乱。
这种共生关系,看似为孩子好,但是这种关系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所以父母也不要着急,先从情绪界限练起。
这篇就是情绪界限,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最要紧的事:四个字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父母吵完架,妈妈不开心生闷气,妈妈不吃饭,我们几个孩子谁也不敢吃饭,只有把妈妈哄好了,我们才吃饭。
有一次妈妈不开心,我弟弟不知道因为一个啥事笑出声,我妈立马数落弟弟白眼狼,我都气成这样了,你还笑出声,妈妈更加生气。
在我养育俩孩子的过程中,我说每个人有情绪太正常了,妈妈不开心,那是妈妈的事,但是你们可以开心地玩,我不希望孩子受我的情绪所影响。
这不是把孩子养成白眼狼,而是让孩子有清晰的边界,长大了孩子不受别人的情绪控制,也避免别人通过情绪勒索而内耗。
不和孩子共生,不代表我们不给孩子爱,不帮助孩子,不关心孩子,而是按照孩子的需要去帮,而不是按照我们的要求给孩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