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不是拼智商的战场,而是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场。
五年级女儿,上周期末考试,昨天回来告诉我,她数学考了满分。
这次班级有两个人数学考100分,她和另一个同学并列班级第一。
听到这个消息,我自然是高兴的,也给了女儿及时并适当的表扬。
其实女儿在数学上,我觉得她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从小我们也从没想过让她参加AS班、数学竞赛等。
虽然如此,作为“半佛系”妈妈,在孩子的数学启蒙和思维开发上,也还是花了一点小心思,做了点功课的。
身边有很多小学家长,包括自己家的亲戚,在面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时,常陷入 “智商焦虑”,却往往忽略了科学方法与积极心态的力量。
事实上,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心理策略,能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事半功倍。
下面我就结合女儿数学的学习经历,给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01
保持数学兴趣,积极暗示
很多人说数学很难,但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过度渲染,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明:
新知识的初次接触体验,会在学习者心中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态度。
当家长不经意间说出“数学好难”、“不好好学就跟不上”之类的话时,可能正在给孩子的学习热情泼冷水。
就像孩子第一次吃水果,如果吃到的是酸涩腐烂的果子,便很难对这种水果产生好感。
同样,若孩子在初识数学时,就被负面评价包围,他们就很容易将数学与 “痛苦”“困难” 画上等号。
而标签效应更警示我们:
长期的负面暗示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当家长反复强调 “数学很难”“女孩子学不好数学”,这些话语会像标签一样贴在孩子身上,让她们逐渐相信 “我做不到”。
反之,积极的暗示能带来惊人转变。
就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能显著提升学生成绩。
家长的信任与鼓励,同样能成为孩子突破自我的动力。
实践中,家长不妨借鉴这些方法:
趣味故事引入:看数学类绘本、分享数学家的趣味故事。女儿幼儿园的时候,我曾给她读过几套数学绘本,其中《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这套书她看了好多遍。现在上大班的弟弟依然非常喜欢。
及时正向反馈:孩子解题成功时,具体表扬 “你用这种方法想到答案,太有创意了!”,避免笼统夸赞;同时注意一二年级的话术和小高年级话术的不同,家长恰当运用。
淡化性别差异:摒弃 “女生学不好数学” 的偏见,用事实证明 “思维能力与性别无关”。
02
高效听课、精准练习,不以题海为目标
保证课堂高效、专注听讲。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我就跟她说过课堂专注的重要性。
课堂上专注听讲 1 分钟,效果抵得过课后 20 分钟自学。
课堂上高效吸收90%的知识点,课后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去学习、补漏了,也就有更多时间去玩了。
很多孩子存在 “课堂不听,课外补” 的误区,殊不知这反而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就像拼图游戏,若缺失了关键板块,后续修补只会更加困难;
长期补课,孩子也会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整个学习效率很低,浪费了时间,学校一考试还是错题百出。
精准练习代替重复,不搞题海战术。
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改错复盘,对于掌握薄弱的知识,有针对性的精准复习。
女儿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除了学校作业,没有给她在课后额外刷过卷子或试题。我始终觉得,与其盲目刷题,不如针对知识和错题深入分析,将其内化。
题海战术是用重复的方式代替理解和记忆,不会的题依然不会,不理解的还是不懂,用这种方式效率很低,学会与否也全凭运气。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人的大脑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题海战术带来的重复练习,不仅会让大脑产生疲劳,还可能因缺乏深度思考,导致低效学习。
就像往杯子里倒水,若水流太急,反而会溢出浪费。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大量刷题,成绩还不见提升的原因。
03
讲题输出,用费曼学习法深化理解
对于试卷题目,我曾让女儿讲过,发现她思路很清晰,表达也准确。
“输出倒逼输入” 是学习的黄金法则,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学会的方法。
女儿给我讲解鸡兔同笼题,在她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思路是清晰的,表明她是真的理解和会了。
偶尔,我看到她试卷上的题,也会故意让她给我讲讲为什么这么做。
记得三下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很多同学掉入陷阱做错了,而女儿做对了,我就让她讲这个题的陷阱、思路、她做题的步骤等。
费曼学习法指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表达和实践,逐步构建起来的。
就像搭建积木,只有亲手尝试组合,才能真正理解结构的奥秘。
下面这些实践方法,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
化身 “学生” 请教孩子: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解题目,过程中观察其思路是否清晰,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
鼓励一题多解: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用画图法、方程法、逻辑推理法解决同一道应用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分析陷阱与策略:像拆解谜题一样,和孩子探讨题目中的 “隐藏陷阱”,以及如何规避错误,强化审题与解题能力。
04
夯实基础,理解思考会学习迁移
我发现很多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其实根源在于数学概念、公式和知识点模糊,这就导致基础薄弱,无法灵活运用解题。
上次回家看到亲戚家孩子的数学试卷就发现,错的都是基本概念和公式题。
清晰的概念是思维的基石,若基础不牢,后续学习就如同沙上建塔。
例如,若孩子不理解 “分数” 的本质是 “平均分”,面对分数应用题时必然无从下手。
因此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勤于思考,才能思维迁移、触类旁通,一题多解。
家长可通过尝试以下方式帮助孩子筑牢根基:
生活场景教学:用分水果、测量长度等日常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
绘制知识图谱:引导孩子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举一反三训练:给出一道典型例题后,变换条件或提问方式,让孩子尝试迁移应用。
05
写在最后
小学数学学习,本质上是一场兴趣和思维的启蒙之旅。
当我们放下 “智商焦虑”,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陪伴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成就感。
毕竟,比解题速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分数高低更珍贵的,是保持探索未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