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前两天,我去参加一个教育论坛,碰到了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学生小黎的妈妈。她跟我说,现在小黎在初中数学一直是班里第一,每次考试都轻轻松松就考满分。
看着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不由得想起了小黎刚来我班时的样子。那会儿他才小学五年级,数学成绩虽然还可以,但离第一名还有不小的差距。
爸爸妈妈们肯定很好奇,小黎是怎么做到的?说实话,他用的方法真不复杂,就是掌握了进入心流状态的秘诀。
我问过小黎,他说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像在玩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他完全沉浸在解题的快乐中,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你知道吗?心流(Flow)是由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1975年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完全沉浸其中,达到忘我、高效且愉悦的状态。
那么,小黎是怎么进入这种状态的呢?
我发现他有个很特别的习惯。做作业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机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桌子上就放几样必需品:习题本、计算纸和几支笔。
小黎告诉我,他特别喜欢在做题之前花个两三分钟,先把题目通读一遍。他说这就像打游戏开始前先看看地图一样,心里有了大概印象,做起来就不慌。
你看看现在的孩子,一拿到题就急着往下写。结果写着写着就卡住了,一卡住就着急,一着急就更做不好。
小黎这孩子有意思了,他说数学题就像是一个个谜题。解开一道题,就像通过了游戏里的一关,特别有成就感。
我观察过他做题,发现他从不追求速度,而是享受思考的过程。遇到不会的题,他也不着急,会在草稿纸上画画图,找找规律。
有时候他还会自己给自己出题。比如做完一道题,他就琢磨:”如果把这个条件改一改,会变成什么样?”
我问他:”你不觉得累吗?”
他笑着说:”张老师,你打游戏的时候会觉得累吗?我做数学题就跟打游戏一样,越做越有劲。”
你瞧瞧,这孩子多聪明。他把做题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你家孩子要想进入心流状态,得记住这几点:
找个安静的环境,把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收起来。就像打游戏要找个舒服的姿势一样。
别一上来就猛冲,先花点时间热热身,把题目看明白了再动笔。
把注意力放在解题的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就像玩游戏,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遇到不会的题别着急,慢慢来,用草稿纸帮助思考。着急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自己搞得更乱。
做对了要奖励自己,哪怕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表扬。这样下次做题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
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学数学,就想着快点做完赶紧玩。这样哪来的心流状态?心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前几天,我又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特别爱打游戏,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不带停的。我就问她:”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打游戏能专注那么久?”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游戏能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游戏有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学习数学,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很多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数学不好,就想着报班、找家教。但你想想,如果孩子没有进入心流状态,光靠外力能提高多少?
我建议爸爸妈妈们不要太着急。与其催着孩子赶快做题,不如帮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当孩子能够享受解题的过程,进入心流状态,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就像小黎说的:”数学题就是一个个有趣的游戏,解开它们的感觉特别棒。”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