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家长,在被孩子的休学躺平问题搅得心烦意乱的时候,都曾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不想管了,爱咋咋地吧!
但冷静下来后,一切又化作一声长叹;我们还会回到之前的状态里,周而复始地为孩子担忧和操心。
教育孩子,真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件事了!难就难在,它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
我们往往会在爱与放手之间不断摇摆,这个度如何拿捏,几乎是所有家长的难题。
俗话说,爱满则溢,太多的爱反而容易养废休学的孩子。想要帮助孩子尽快复学,家长放手多一些、爱少一些,会更好!
01
别一看到孩子的情绪稍微好转,就忍不住又催促孩子学习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八个字: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孩子休学和躺平后,很多家长开始理解和接纳孩子、寻求专业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了,状态也好了起来。
这时候,出于对孩子的担忧,家长就会忍不住想要试探孩子的口风:“什么时候回学校?”“你对于未来怎么打算?”
家长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陪伴孩子走出躺平实在是一个太长时间的过程,看到孩子有所好转,总想趁热打铁,助推一把。
但我们也要明白,决定能否返校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内心动力,而不是我们心中所想。
复学这件事情不用着急着提,如果孩子没准备好,提了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增添焦虑;
我们把重点放在提升孩子的心力上,等孩子准备好了,他自然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主动和家长提起学习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再顺着孩子的需求给予他帮助,才是在尊重孩子节奏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成长。
02
不要一味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值,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千万不能无底线的“无条件接纳”孩子,这反而会让孩子陷入不被信任的惶恐中。
很多家长很后悔当初盲目“鸡娃”,现在孩子出现问题了,家长很愧疚,觉得是之前教育方式错误导致的。
出于弥补心理,家长几乎放弃了对孩子的任何期待,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但这种极端的转变,会给孩子带来了一种错误的感觉:“爸妈对我不抱有任何期望了,我是个有问题的孩子,我这辈子真的完了。”
其实,很多休学孩子是特别有上进心的,他们的压抑和痛苦,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落差太大。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变得优秀、值得父母骄傲,而不是被迫休学。
所以,我们家长要学会有边界的接纳。接纳孩子暂时不去学校的行为和情绪,但保留原则和底线,在这方面绝不让步。
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无条件溺爱自己的,自己仍是被爱和期待的,孩子也才能有信心相信:“我没有问题,我可以变好”。
03
父母切莫病急乱投医
有的家长很着急,孩子出现问题后,四处寻找解决方法来帮助孩子,听网课、听讲座、找人“隐形介入”,找心理咨询师等等。
一番折腾下来后,钱花了不少,但孩子的问题仍没有改善,还把孩子本来强烈的求救意愿磨没了,觉得这么多方法都帮不了自己,看来自己确实没救了、躺平了。
这令家长也很难接受,自己内心也受挫。
说实话,我们想要彻底的帮孩子解决问题,就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持续性的按照一个方法去做。
很多时候不是方法没用,而是表面问题见效的比较快,但根源问题是需要长时间去调整的。
包括孩子来我们这的调整时间长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情况轻的,可能一两个月;情况复杂点的,可能四五个月。
对于那些心理受过伤、不愿意心理咨询的孩子来说,才更需要被帮助、被细心呵护。
在不对孩子造成任何心理伤害的情况下进行介入,我们家长放心,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会制造一个特殊身份,选择以“家长朋友的朋友”“公益志愿者”进行上门劝导孩子的原因。
哪怕第一次没链接成功,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心理伤害,他感受到的是一个哥哥姐姐去找他聊天、关心他,反而让他在躺平的这段时间内多了一份温暖。
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用爱去滋养爱,用心与心去达成链接,我们才能唤醒沉睡的躺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