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最后一周,当大多数人准备迎接端午小长假时,全国的幼儿园却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1
从一条幼师的评论说起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幼师的这条叫Ling的网友评论,让我思考五月幼儿园的忙碌有了更深的感触。
又要养动物又要种菜种花种庄稼,以前需要你绘画弹唱,现在十八般武艺都压不倒。又要常规好,又不许你高控,既要求孩子的作品呈现美感,又不允许直接教授绘画技法。既要你做以幼儿兴趣为驱动的项目化活动,又要一边分配各个年龄段各个班级不同的任务。
老师们之所以身心俱疲,根本原因在于工作中的多重“既要又要”。都说00后开始整顿职场了,但在幼儿园,大家好像没有整顿得了这种局面。
特别是五月双节有活动!运动会、端午节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都赶在这个月里面了。
而且这些活动还都不是小型的班本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也就是所有老师都要动起来。
2
大型活动背后的复杂工程
既然是大型活动,事先策划是必须的,整套方案文本要有,这只是刚刚开始。整套的大型道具用具需要制作,环境创设要重新布置; 特料要准备,节目要排练。这些活动不仅仅面向幼儿,很多还有家长参与,所有的联络、动员、报名,这都是繁重的工作。
我们最初探索食育的时候,曾经做过实体DIY店,到中秋时也在有机农场做过大型活动。期间的细节繁杂,必须要多重表格才能列得清楚。经此一役,我决定以后再不做大型活动。
当时一个专门做市场推广的朋友跟我说:”做活动就是耗费人力的事儿,它没有什么规模效应,它就是每做一次都要消耗同样资源、同样人力的事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所有商业大型活动推广,比如商场中庭、户外人群密集地方的地推,费用都是非常高昂的。而幼儿园开展这些活动,表面上费用并不是关键,但实际消耗的都是老师的人力,甚至道具物料都不用租借或搭建,因为都是老师手工制作的。
3
“既要又要还要”的大型活动
大型节日活动最初的起因都是希望儿童有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但因为是大型的、有亲子特征的活动,也希望家长能够得到很好的体验,从而对幼儿园的工作产生认可。当大型活动被常态化之后,它慢慢演变成了另外一种需求——园所宣传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
也就是说,大型活动的本质已经从儿童体验过渡到了家长验收,进而发展成为园所宣传活动。当然我们也承认,这三种特质在一个大型活动中是同时呈现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组织参与这个大型活动的园所和老师都会非常辛苦,因为要兼顾多方面的需求。当一个事情不那么纯粹时,它就必然复杂,参与其中的人也必然痛苦。
4
家长的体验真的好吗?
那么幼师们这么累,管理层也忙得停不下来,家长的体验会非常好吧?
前两天早上我路过家附近的幼儿园,听到送孩子的两个老人聊天。
一个说:明天你们家谁去?
对方回答:明天我去包粽子,周五他妈妈陪他参加六一活动,还要请个假。
我没有听出老人去包粽子有任何欣喜。我虽然没有见到这个孩子的妈妈,但已经能够想见她的窘迫:
请假时的尴尬,肯定承诺实时在线回复工作信息。回到家还要为参加六一活动做准备,在衣服着装是否得体上纠结一番。好不容易熬到当天参加六一活动,既要表现积极认真,又要时刻留意,不要错过重要的工作信息。
你想想累不累?家长也是累的。
5
一个值得对比的案例
我记得看过一个视频,新西兰孩子开运动会的时候,并不是全员一起开,因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运动会里真正参加运动项目。场地不允许容纳所有人,所以是分年级分班级来开运动会的,以保证每个孩子和家长的体验是良好的。
分批开运动会,自然就不是个大型活动了。也就没有排场了,也就没有横幅气球以及其他夸张的布景和装饰,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幼儿和家长体验。
相比之下,我们幼儿园的大型活动就相对复杂,追求更多的目标,规模也更大,组织与人力投入也更多。
既要又要还要的大型活动,必然导致园方老师以及家长都可能会觉得累。如果再加上儿童的表演,那孩子也累。在整个活中中,没有人是全然放松的、欣喜自然的。
如果一个大型活动的所有参与方都感觉累,是不是就得琢磨一下了?
6
写在最后
不仅是幼儿园,我们发现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有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倾向。国家不得不出台政策法令来制止各种内卷。
不管怎样,这个双节的五月马上就要过去了。老师们可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当老师们回归到日常,心才真正安定下来,真正的课程才能徐徐展开。或许我们都需要思考:大型活动才是真的有价值吗?这么忙而累的五月是教育丰收的季节吗?